首先,和諧觀明確了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的可行性。馬克思主義和諧觀所提出的人的自然、社會以及精神屬性的辯證統一,是當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以人為本”的重要的理論來源,能夠激發廣大的農村居民參與到建設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浪潮中去,為農民的主體性作用的發揮提供了理論支撐。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統一的論述,包含了人要尊重自然規律的思想,對當前廣大農村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而其關于人與社會辯證的統一關系的闡述對于營造和諧的鄰里關系、增強農村居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離不開農村的參與,建立和諧社會有助于提升農村居民的精神文化水平、思想認識水平以及綜合素質,使他們能夠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過程中更好地發揮自身的主體性和能動性作用,從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活動的順利開展。當然,尊重自然規律并不意味著不能改造客觀世界,在新農村經濟建設的過程中,廣大的農村居民要積極地投入到經濟建設中去,通過認識各種自然現象、客觀規律,逐漸掌控這些規律的變化,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前提下,農村居民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來實現人與客觀實踐之間“信息”、“能量”以及其它物質的交換,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共同進步發展的同時,促進農村經濟的快速、穩定以及健康地發展。⑥
其次,和諧觀對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實現途徑具有指導價值。從馬克思主義和諧觀所倡導的內涵來看,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采取措施:一是以農村產業結構優化為根本出路,建設中國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是基礎保障,也是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內容之一。不可否認,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農村居民生活水平明顯提升、生活質量得到了質的改善、人均收入大幅增加,但是當前農村經濟的發展是以粗放型發展為主的,過度的索取致使農村的生態環境遭到巨大破壞。新時期,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要轉變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引導農村居民發展生態農業、集約型農業,發展農產品加工產業、畜牧養殖業,提高農業的綜合經濟效益。二是轉變基層政府職能,為新農村經濟建設提供必要的組織保障,以鎮、鄉為主的基層政府的決策直接與農戶的經濟利益相關,決策正確將會有助于發現農村經濟發展的新的增長點,促進和諧農村建設目標的順利實施;政府職能的轉變要緊緊圍繞“服務農民、以農民為本”的理念為核心,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新思路。三是以塑造新型農民為關鍵,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經濟建設中的主體作用,新型農民的培育必須要提高農民自身的科學文化素質、技術水平,使農民成為“技術水平較高、經營水平較高”的新型農民,進而為農村經濟建設發展提供必要的智力支持。
小結
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觀和世界觀,人類社會的發展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這是人類社會發展的最高階段,要實現這一崇高的目標,必須消除城鄉二元經濟差別。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是一個長期、復雜、系統的工程。新農村經濟建設的成敗、和諧社會建設能否成功、城鄉二元經濟差距能否消除、城鄉經濟一體化戰略目標能否實現等都離不開農民的參與。政府必須進行科學的規劃,激發農村參與新農村經濟建設積極性、主動性,使他們成為新農村經濟建設的主體。
(作者單位:海南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
【注釋】
①唐學文:“新農村建設與馬克思主義大眾化”,《人民論壇》,2011年第7期,第46~47頁。
②左然:“構建新農村建設的體制保障”,《人民論壇》,2006年第7期,第56~58頁。
③付鈺:“對社會主義新農村經濟建設發展的思考”,《現代商業》,2011年第24期,第173~174頁。
④黃劍:“新農村經濟建設背景下民族傳統體育產業發展探討”,《商業時代》,2010年第9期,第121~122頁。
⑤戚中美:“馬克思主義理論視域下新農村建設的實證分析與策略研究”,華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2年,第9~15頁。
⑥崔寧:“馬克思實踐主體觀視野下我國主體性問題研究”,山東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11年,第32~35頁。
責編/豐家衛(實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