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由“夷”進為“夏”,加入“中國人”的行列而爭取正統地位,各族更注重文化上與漢族的一致性。內遷各族通過與漢族的接觸與交流,在經濟文化等方面與漢族的差別日益縮小。匈奴、羯、氐、羌、鮮卑慕容部都是在一定漢化的基礎上建立起民族政權的,因而其融合與漢化基本上是在自然狀態下進行的,而進入中原較遲、文化比較落后的鮮卑拓跋部,其漢化帶有一定的強制性和明顯的政治色彩。拓跋氏建北魏,以漢魏正統的繼承者自居,重用漢族士人,依靠鮮卑族的武力和漢族的文化,經道武帝、太武帝兩朝的努力,完成了對廣大北方地區的統一,結束了“五胡十六國”的混戰局面。
北魏以“諸華之主”君臨中原,以儒學思想為政治指導,推行漢族封建統治方式,促進鮮卑族的漢化。孝文帝繼位,北魏進入全面漢化階段。在移風易俗的同時,北魏政權又奉孔尊儒,實行“以禮治國”、“以孝治國”的方針,從而使北魏政治在本質上完全與儒學結合起來,促進了鮮卑民族在文化心理上與漢族的逐步融合。由此,一個以原漢族為主體、吸收了內遷各族新鮮血液的新漢族隨著隋唐大帝國的空前統一而屹立于世界的東方。
魏晉南北朝是中國歷史上的大分裂、大動亂時期,也是民族大遷徙、大融合時期。這種大遷徙、大融合,促進了各民族間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交流和發展,進一步加強了中華各民族間的內在的聯系與密不可分的整體性。邊疆各民族,特別是入居中原后的各族,通過與文化水平較高的漢族的接觸、交流乃至融合,文化程度不斷提高,建立了許多與南方漢族政權相并立的政權,并在漢族士人的協助下,以建大一統之功為已任,展開兼并、統一戰爭,使北方地區走向統一。在政治上逐漸由割據走向統一的同時,文化不斷提高,特別是北魏的漢化,使南北文化差異逐漸消失。這些為后來隋的統一奠定了政治和文化的基礎。
非漢民族漢化:中華整體觀念的強化和發展
北魏分裂為東西魏兩個政權后,又演變為鮮卑化漢人高氏的北齊和鮮卑宇文氏的北周。執掌新政權的鮮卑貴族為了防止被漢族融合,都有意識地保持鮮卑舊俗。然而民族融合的大潮是根本無法抵御的。宇文氏建立北周,無論是政治上還是軍事上都主要依靠漢族,漢化是必然的。宇文氏仿周禮建官制(表示上繼西周),建立漢化的政權,只是企圖以漢人姓鮮卑姓氏的方法來保證這個漢化政權表面的鮮卑屬性。周武帝滅北齊統一北方,周政權的漢化勢力更加強大。
隋朝代周后即取消北周官制,恢復漢、魏舊制,在中原地區恢復了漢族王朝政權。北魏的漢化已使南北朝獲得了文化大同,而隋的建立又從體制上消除了南北差異。隋南下滅陳,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隋朝統治集團出于北周宇文氏所建立的由鮮卑和漢族相雜而成的關隴集團,而這個關隴集團與北方其他政治集團一樣,都是魏晉南北朝以來民族大融合的產物。隋文帝所倚重的也基本上是這類與鮮卑有密切關系的漢人和漢化的鮮卑人,所以在隋的政治思想上很自然地包含了“華夷同重”的觀念。
繼隋而起的唐朝,其最高統治集團亦出自北周宇文氏建立的關隴集團。唐朝皇室祖上長期生活在民族大融合的北朝,世代在北族政權中做官,并與鮮卑族有著濃厚的血緣關系。這些都決定了唐代統治者,特別是唐太宗,在對待少數民族問題表現出非常開明、較少歧視的進步的民族觀。對于邊疆民族問題,唐太宗堅持“中國既安,遠人自服”17的民族懷柔原則,不急于邊功。在政治鞏固、經濟繁榮、實力增強后,謹慎從事,以實力為后盾而不依賴武力,執行的仍然是以懷柔和羈縻為主旨的民族政策,終于造成了唐前期“四夷賓服”的空前統一的輝煌景象。唐太宗反對歷史上某些“貴中華,賤夷狄”的陳腐觀念,認為“漁獵其民,比之禽獸,豈為父母之意邪”18。在處理內地與邊疆事務上,努力做到內外無別,一視同仁,明確表示“百姓(漢族)不欲而必順其情,但夷狄不欲亦能從其意”19。不但如此,唐太宗表現出封建統治者對少數民族的少有的信任。他說:“人主患德澤不加,不必猜忌異類。蓋德之澤洽,則四夷可使一家;猜忌多,則骨肉不免為仇敵。”20他總結自己的民族思想,認為“自古帝王雖平定中夏,不能服夷狄;朕不逮古人而成功過之”,究其因,就是“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21。這種華夷一家、全國一體的觀念,確實是封建帝王中極為難得的開明思想,唐太宗也因此受到各族人民的尊敬與擁戴。北方各族將唐太宗稱為“天可汗”或“天至尊”,稱通往唐都長安之路為“參天可汗道”;南方百越諸族更稱贊貞觀之世的民族團結的盛況是“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22
唐太宗的后繼者們如武則天、唐玄宗,都是有作為的帝王兼政治家,他們基本上是沿著唐太宗的民族思想和政策而有所發展和補充,進一步促進了大一統政治下的各民族的交流與融合,出現了“絕域君長皆來朝貢,九夷重譯相望于道”23的壯觀歷史景象。正所謂“前王不辟之土,悉請衣冠;前史不載之鄉,并為郡縣”。24
在北方與宋并立的是契丹族建立的遼朝。唐后期契丹勢力漸強,同時受漢文化影響也日益加深。916年,契丹可汗阿保機(遼太祖)建契丹國(后改稱遼),仿效漢族王朝政治制度的模式,建立起世襲的皇權統治。此后,契丹依照中原王朝體制,逐漸建立并完善起國家統治機構,“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根據統治地區民族、文化的不同,實行北南面官制,“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25遼興起時,正值唐末五代中原動亂時期。遼太祖及其后繼者乘此良機,積極對外擴張,東滅渤海國,西敗回鶻,南侵漢地,迅速發展成為統有廣大北方地區的強大政權,與這時統一了黃河流域及其以南地區的宋朝相對峙。遼在與中原文化的沖突和交融中發展和壯大,社會、經濟、政治、文化不斷發生變化,發展的總趨勢是縮小了與中原的差距,乃至最后形成民族間的融合,逐漸形成了一種“以漢文化為核心又帶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時代特色的遼文化”。26
在遼建國之初,統治者即意識到以孔子學說為代表的儒學在漢文化中的統治地位,企圖以祭孔崇儒來表明自己政權的正統性。遼朝皇帝進一步推行漢化,并以此標榜遼王朝已承華夏正統。為了進一步與漢文化認同,并與中原的宋朝爭正統,遼朝君臣還在族源等方面制造輿論。遼朝君臣自稱契丹本是炎黃之后,同屬華夏一脈。遼代史學家耶律儼,主纂遼國史《皇朝實錄》,“稱遼為軒轅后”。27以《皇朝實錄》為藍本編纂而成的今本《遼史》則以為“遼之先,出自炎帝”。28
遼宋對峙之時,黨項在今寧夏建大夏國,史稱西夏。宋初,黨項始模仿宋朝制度設立官職,“潛設中官,全異羌夷之體;曲延儒士,漸行中國之風”。29西夏王朝在政治和文化上借用或者模仿中原王朝的模式。
金朝的建立者是崛起于東北的女真。金初起時尚處于原始社會末期,在滅遼亡宋過程中逐漸接受遼文化與漢文化,仿遼制與漢制建立王朝統治體系。金在南下過程中,將大批俘獲的漢人遷往東北,這種民族間的遷徙、雜處,促進了民族的融合與文化的交流。在這種交流中,漢族與已基本漢化的契丹族吸收了女真族的文化,但更主要的是文化相對落后的女真族接受漢文化影響,逐漸形成了以漢文化為核心的金文化。
遼、西夏、金的漢化與認同,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內在統一,發展了華夷一體共為中華的思想,使中華整體觀念得到強化和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