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難編制的區域規劃”——《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有了加速跡象。
有消息稱,歷時近兩年,一直“難產”的“首都經濟圈”終于不再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即將成為一個整體規劃。據悉,首都經濟圈發展規劃已經列入國家發改委2012年區域規劃審批計劃,爭取在2013年1月底前上報國務院。”《國際金融報》記者為此致電國家發改委,但截至發稿未聯系上相關人士。
不過,12月20日國家發改委再次召開會議,對首都經濟圈發展進行下一步研究部署,北京、天津、河北三地的發改委負責人也參加了座談會。國家發改委地區司司長范恒山更是強調了京津冀兩省一市發展的重要意義。
雙城聯動引京冀之爭
值得一提的是,范恒山在會上強調,規劃編制在總體上要把握凸顯首都地位、體現雙城聯動、促進一體發展、發揮比較優勢、解決關鍵問題、著力示范帶動等重要原則。
又是“首都地位”、又是“雙城聯動”,不禁讓人為如何解決三地,尤其是京冀之間的矛盾捏一把汗。此前,學界流行的多個方案均是以北京為中心加周邊多個城市為藍本,其中天津只有寶坻、薊縣、武清三個區縣加入。
而“體現雙城聯動”意味著,天津將整體納入首都經濟圈規劃。不少業內人士認為,北京、天津、河北的關系問題仍將是困擾首都經濟圈規劃編制的主要問題。
“北京是全國的首都,天津則是北方重要的經濟中心,他們之間如何協調一直是個問題。”一位宏觀分析師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對此,國家發改委對外經濟研究所王海峰博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指出,過去政府考慮占主導因素,而如今市場才是起到決定性作用的因素,未來通過市場互動,打通制約市場的行政因素,京津冀三地完全可以互融互通,發揮各自的優勢。
交通、政策互融
要想使三地互融互通,交通等基礎設施的互通肯定是根本。“首先一點要打破行政區劃的限制,我們的鐵路網、公交網,其他的網全部得一體化。”王海峰表示,比如北京有空港優勢,而北京機場的客運量如今已經面臨飽和,完全可以分一些支線給天津,而交通的互通則是兩城之間合作的基礎。
一位國家發改委官員表示,目前正加緊制定首都經濟圈區域規劃,交通網絡升級將成為重點內容。未來將著力于北京多條高速公路和國道的連接,大幅向周邊城市以及整個經濟圈延伸與擴散。
此外,政策的互通也很關鍵。據悉,今年5月,河北省與北京市簽署《2013-2015年合作框架協議》,其中還包括實現兩地企業物流信息與公共服務信息的有效對接。
同月,天津市也與河北省簽署深化經濟與社會發展合作框架協議,從推動產業轉移升級合作等方面統籌兩地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實現優勢互補、密切合作、互利共贏。
“好政策必須要互相分享,三地都要把發展的規劃融入經濟圈這個大市場的背景,而不是只考慮自身的情況。”以河北為例,河北在三地之中相對落后,以往的發展主要也是拼資源,沒有技術優勢。而面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污染,其不得不面對重工業的轉型,但它可以利用自身鋼材制造的基礎,將傳統的建鋼轉到下游的鋼材加工業上,而不是一味地追求高端服務業的發展。王海峰認為,北京、天津可以把自己剩下的一些服務行業引流到河北,河北可以與北京、天津對接,形成錯位發展。
上述分析師指出,如今河北與天津、北京已經簽訂了相關合作協議,問題還是北京和天津能否放下狹小的自我保護意識,真正打開心態,互利合作,從整個大經濟圈出發,來思考自己的定位與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