騰出環境容量優化空間布局
守住生態底線,也騰出了環境容量,有利于優化發展空間,令我們的家園更綠更宜居。
汽車疾馳在東莞大道上,兩側數十米寬的綠化帶平整如茵,高大的樹木枝繁葉茂,現代化的商廈錯落于綠叢中。漫步松山湖科技產業園區,處處鳥語花香,綠樹蔥蘢。這個72平方公里的國家高新產業園看不到濃煙彌漫的廠房,卻有近8平方公里的淡水湖和14平方公里的生態綠地。
“世界工廠”低端、繁亂、污染的印象被顛覆。東莞乃至珠三角地區近年大力推進的森林進城圍城,正是新一輪綠化廣東的重要目標之一。
去年8月底,省委、省政府正式印發《關于全面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的決定》,并召開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工作會議,提出了“建設全國綠色生態第一省”的宏偉目標。
“這是廣東第二次‘綠色革命’。”省林業廳廳長張育文說,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將全力推進森林碳匯、生態景觀林帶、森林進城圍城、鄉村綠化美化四大生態工程,帶動提升全省森林生態效益。
到2015年、2017年,全省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58%、60%,森林面積分別增加到1.60億畝、1.63億畝,森林蓄積量分別達到5.51億立方米、6.20億立方米;力爭森林覆蓋率、森林年生長量進入全國第一梯隊。
騰出環境容量,令更多有益于可持續發展的項目更快更好地“上馬”。
去年6月,揭陽至惠來高速公路環評順利通過省環保廳審批。“沒想到,環評批復比預計開工的時間,足足提早了半年多。”從報紙上看到這則消息后,當地老百姓喜出望外。
作為連接揭陽市空港與惠來沿海產業帶兩大經濟“引擎”的生命線,在粵東西北亟待振興發展的背景下,揭惠高速對粵東發展的意義可見一斑。去年來,省環保部門對交通基礎建設、產業轉移園區建設和城市擴容提質等項目,專門開辟“綠色通道”,提高審批效率,省重點項目審批時間提速到6.2個工作日。
創新市場機制激發綠色動力
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廣東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探索中,再度當起了先行先試的“排頭兵”。
6個小時內,300萬噸的配額被28家控排企業和新建項目單位競價成功。這是廣東不久前進行碳排放有償配額競拍的“盛況”。
近年來,我省一步一個腳印、扎實有效地開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工作——2010年廣東納入國家首批低碳試點,2011年廣東省研究部署碳排放權交易,2012年啟動碳排放權交易試點,2013年完成首批碳配額分配正式啟動交易。與北京、上海等先于廣東啟動碳排放權交易的試點城市相比,廣東啟動初期就實行碳配額有償分配,這在全國各個碳市場尚屬首例。
就在我省碳排放權交易正式啟動前兩天,籌備多年的廣東省排污權交易試點也邁出了第一步——4家電廠分別與當地政府簽訂排污權交易協議,完成排污指標的一級市場的首宗交易,總交易額2083.7萬元。
“碳排放權和排污權兩大交易陸續取得突破進展,是我省貫徹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的重要落子,其將企業外部性成本內在化,推動產業轉型升級,解決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的矛盾。”省社科院環境經濟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趙細康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