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對策建議
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的進程中之所以存在上述問題,其成因非常復雜。主要是:首先,從經濟根源上考量,我國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單純追求物質效益而忽視了生態環境的保護,導致能源資源被過度地消耗,空氣和水受到了嚴重污染,片面追求GDP的增長是造成這些問題的經濟根源;其次,從思想根源上考量,我國過去長期以來注重對資源能源的開發,未從思想上樹立科學的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沒有樹立綠色消費觀念;最后,從制度根源上考量,生態環境保護的制度體系不健全、不完善,同時也缺乏有效的法律規制,相關法律法規長期未能及時修訂。比如《環境保護法》是1989年施行的,長期沒有修訂,和當前的生態環境需求之間嚴重脫節。而某些新出臺的和環境保護有關的《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并沒有得到有效執行。
針對存在的上述問題及其成因,當前我國推進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對策建議為:
切實轉變消費觀念,牢固樹立生態意識。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美麗中國”建設中之所以存在諸多問題,是具有深刻的思想根源的,即:生態環境的保護意識還沒有深入人心,人們還沒有普遍形成“低碳經濟”的消費觀念?;诖耍斍拔覈谕七M生態文明與“美麗中國”建設的過程中,不僅要實現廣大人民群眾在生產、生活方面的“兩個轉變”,同時也亟待轉變人們的思想觀念,牢固樹立生態意識并將這種意識貫穿到具體的生產生活過程和社會主義各項事業建設之中。牢固樹立生態意識,需要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克服經濟社會建設中的短視行為。為此,要采取措施開展全民性的生態文明理論教育活動,通過輿論宣傳、學校教育、社區教育等多種方式,讓更多的社會民眾能夠形成生態意識,提升其生態素養。與此同時,要堅決杜絕不健康的消費理念,培養合理的消費觀念,倡導綠色消費、低碳消費。
切實改進發展模式,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我國當前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有著明顯的經濟因素,那就是過去許多年來我國主要是以粗放型發展模式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在我國經濟總量攀升、人民群眾生活水平得到較大程度提高的同時,付出了生態環境遭受破壞的巨大代價,許多資源能源被浪費和不當地消耗,導致生態平衡受到了嚴重影響,生態文明建設受到巨大沖擊。為此,要切實改進發展模式,實現從粗放式發展模式向精細發展模式的轉變。要大力發展低碳經濟,通過科技創新來減少能源資源開發導致的溫室氣體排放,實現經濟發展、環境發展和社會發展的“三贏”。鼓勵企業和科研機構進行技術創新、技術改造,減少企業生產導致的資源浪費和過度消耗。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減少生產生活中的資源浪費。
切實完善政策指導,不斷健全法律制度。政策法律制度不夠健全、不夠完善,是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中存在問題的制度根源。基于此,需要我們切實完善政策指導,不斷健全法律制度。黨的十七大首次將“生態文明”寫入黨代會的報告,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將“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放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這都體現了黨對生態建設的高度重視。但是黨的好政策需要通過制度和法律予以固定下來,切實保護生態環境、推進“美麗中國”建設必須依靠完善的制度體系、法律體系。為此,必須著力完善生態補償制度、生態文明考核制度、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等一系列的制度體系。與此同時,要通過健全相關法律體系,為生態文明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堅強的法制保障。及時修訂《環境保護法》等法律法規,使其適應生態環境保護的現實需要。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刑事司法保護,對破壞生態環境的犯罪行為切實加大刑事打擊力度,構成犯罪的要依法嚴懲。
(作者為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副教授)
【注釋】
①顧瑞珍:“2013年世界環境日中國主題:‘同呼吸、共奮斗’”,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2013-04/23/c_124616002.htm,2013年4月23日。
②鄒聲文,周婷玉:“中國人均耕地面積僅為世界40%,18億畝紅線面臨挑戰”,大河網,http://news.dahe.cn/2011/02-25/100627187.html,2011年2月25日。
③國土資源部、國家統計局:“關于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主要數據成果的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資源部網站,http://www.mlr.gov.cn/zwgk/zytz/201312/t20131230_1298865.htm,2013年12月30日。
責編/邊文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