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3月14日,社民黨總理施羅德在國會宣布了題為“2010規劃”的改革方案,其目標是在中短期內加強德國的經濟實力、創造就業崗位并使福利體制現代化;改革措施涉及了從減稅到勞動力市場改革,直到社會保障體制等各個領域,涉及了德國社會大多數人的利益,堪稱德國戰后歷史上規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一場改革。其中最具爭議的內容是“哈茨IV”改革方案,該方案將失業保險和社會救助統一起來,結束了以往的雙重保險結構,大大提高了社會效率。改革前,失業者可以領到原工資63%的救濟金,最多可以領4年。改革后,失業者領取失業保險金的時間縮短為1年,之后只能領取每月約350歐元的基本保險。失業者領取保險金后必須接受任何被指派的合法工作。如果拒絕的話,保險金就可能被扣減。
這場改革是社民黨主動調整福利制度,為了保證經濟的持續發展而放棄部分經過長期斗爭才爭取到的利益。然而,改革政策的實施卻始終伴隨著困難和阻力,社民黨也因此經歷了一連串的打擊,黨內出現了嚴重分歧。社民黨左派反對在傭工制度和社會福利方面的改革,認為這將損害廣大工人的利益;作為社民黨最重要合作伙伴的工會,也因這場改革而同社民黨產生了尖銳的矛盾,認為社民黨背離了其傳統價值,因而對這場改革持公開的拒絕態度。最終,這股抵抗改革的力量從政治層面開展活動,于2005年1月22日在哥廷根成立了一個“站在社民黨左側”的左翼政黨——“選舉替代”黨。社民黨前主席奧斯卡·拉封丹于2005年6月宣布退出社民黨,加入“選舉替代”黨。2007年6月,德國左翼黨——民社黨和“選舉替代”黨在柏林合并,成立了德國“左翼黨”。
當然,這種狀況從一個側面反映了社民黨的尷尬處境,是社民黨傳統的思想體系和價值觀與全球化時代的沖突的表現。社民黨面臨著全球化、知識密集型經濟的出現、人口統計的變化、持續的大規模失業以及公共財政預算危機等問題,從前的傳統政策已經難以應付這一切了。而它所推行的社會福利改革政策觸動了社民黨基層黨員及其支持者的敏感神經,遇到了難以想象的阻力。從工人階級政黨到新中間的道路并非一帆風順,傳統選民基礎的流失,新選民基礎的動搖,不能不令社民黨深刻反思社會民主主義理論與實踐。
……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