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03年,蘇格蘭與英格蘭就形成了共主聯盟(當時就有人建議英蘇合并),但二者聯合到1707年《聯合條約》簽訂才真正實現。自此以后,蘇格蘭放棄了自己的獨立地位,成為聯合王國的一個組成部分。正是在聯合以后,蘇格蘭開始了啟蒙運動,涌現出了亞當·斯密、大衛·休謨等思想家,他們不僅是蘇格蘭的驕傲,也是整個英國的財富;正是在聯合以后,英國開始了工業革命,英帝國的版圖不斷擴大,而蘇格蘭人在整個過程中奮勇當先,將自己的名字與帝國緊緊地聯系在了一起。可以說,代表自由、進步、現代的英國價值觀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每個蘇格蘭人的血液里。因此,過去的300年可以說是蘇格蘭人民逐漸形成英國認同的300年,蘇格蘭與英格蘭、與整個聯合王國已經建立起了較深的民族情感,并不是一句政治口號就可以輕易割斷的。
在聯盟之前,蘇格蘭人非常看重自由與獨立,華萊士等人與愛德華一世的抗爭就是最好的例證。可是17世紀末,蘇格蘭出現嚴重的經濟危機,只有與英格蘭聯合,接受英格蘭的援助才能度過難關。因此,聯合成為蘇格蘭出于利益考量不得已的選擇。1707年《聯合條約》保證了蘇格蘭在法律體系等方面的獨立,加之長期以來政府對蘇格蘭采取的管理都比較寬松,只有出現嚴重的叛亂時才會嚴加干涉,使得蘇格蘭的民族性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保留。在蘇格蘭人加入軍隊、投身殖民事業的過程中,這種民族性和民族認同進一步發展。18、19世紀,英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蘇格蘭人在聯盟中收獲頗豐,雖然也會因為對國家的政治權力分配不滿而要求更多的自主權,但基礎是承認聯盟。但到了20世紀,英帝國衰落,蘇格蘭也遭受重挫,聯盟的吸引力不斷減弱;北海油田被發現,獨立似乎能保證更多的經濟收入,蘇格蘭的離心力增強。在這兩股力量的作用下,蘇格蘭獨立運動愈演愈烈,最終發展到2014年的獨立公投。由此看來,利益才是蘇格蘭“獨立”還是“聯合”,“走”還是“留”的終極考量。
(南京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研究生、英國蘇塞克斯大學交流生張曉萌是本文的共同作者)
注釋
1、2Rosalind Mitchison, "A History of Scotland," Routledge, 2002, p. 42, p. 164.
3、4David Allan, "Scotlan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earson Education, 2002, p.4, p.9.
5、6Rosalind Mitchison, "A History of Scotland," pp.161-163, p.302.
7David Allan, "Scotlan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9.
8Alvin Jackson, The Two Unions: Ireland, Scotland, and the survival of the United Kingdom, 1707-2007,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2, p.123.
9David Allan, "Scotland in the eighteenth century," p.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