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村鎮銀行已經成為推動農村金融發展的生力軍,為農戶和微小企業的金融支持做出了重大貢獻,然而村鎮銀行能否可持續發展成為社會各界廣為關注的焦點。文章運用SWOT分析法,分別從優勢、劣勢、機會和挑戰四個方面對村鎮銀行的發展進行了全面剖析。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村鎮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策略。
【關鍵詞】村鎮銀行 SWOT方法 可持續發展 小額信貸
【中圖分類號】F207 【文獻標識碼】A
農村地區信貸資金的供給短缺和農村低水平的金融服務嚴重制約著“三農”問題的解決和農村的經濟發展,因此,推動農村金融的發展就成為當務之急。2006年,中國人民銀行放寬了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的準入條件,自此村鎮銀行在我國部分農村地區開展了試點工作,并逐步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截止到2013年2月7日,中國的村鎮銀行數量已達到1502家(含分支機構),真正成為農村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的村鎮銀行已經成為解決“三農”問題和微小企業融資難、拓寬農村融資渠道的重要力量,涉農貸款數量和開業銀行數量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然而,村鎮銀行在發展中遇到許多困難和威脅,嚴重削弱了其可持續發展能力,因此本文希望基于SWOT分析法對我國村鎮銀行的現狀進行分析并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村鎮銀行運作SWOT分析
村鎮銀行發展的優勢分析。第一,現代企業制度的優勢。村鎮銀行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首先,村鎮銀行是股份制銀行,村鎮銀行的大股東多為農村地區的商業銀行和民營企業,他們之間往往是利益的關聯方,相互之間能夠合作共贏,嚴控信貸資金風險,以最大限度保護存款人的存款資金安全。其次,村鎮銀行屬于一級法人結構,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更有利于其獨立實現經營決策。因此,在經營過程中具有期限短、回收快的特點。因為村鎮銀行要想滿足農村的融資需求只要征得其上級領導的同意即可①。另外,村鎮銀行起步雖晚,但起點高,具有后發優勢,管理相對科學。村鎮銀行的發起人必須有一家治理良好、內部控制健全有效、經營業績良好的金融機構,這就能夠確保村鎮銀行吸收、利用發起人的管理技術,合理移植管理制度,防范經營風險②。
第二,市場化的商業經營優勢。首先,村鎮銀行實現了政銀分開,對于政策性和高風險的貸款不受地方政府機關的干預,政府機關也不能再像插手農信社事務那樣干預村鎮銀行,從而減少了村鎮銀行可能有的信貸風險損失。其次,村鎮銀行采取扁平化的組織結構,把經營的重心下沉到基層營業網點,貸款審批機制靈活,信貸決策高效,能夠近距離貼近農戶和微小企業的生產和生活,在短時間內提供其所需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最后,村鎮銀行能夠根據農村金融市場的需求,結合自身恰當的市場定位,科學設計和開發具有競爭力的金融產品,提供良好的金融產品服務,并能靈活地利用市場機制合理地配置金融資源,按照市場資金供求狀況和貸款定價原則自主確定貸款利率,以實現自身可持續發展。
第三,基于“草根性”的本土化優勢。村鎮銀行的“草根性”本土化優勢是與生俱來的內生性優勢,是其他商業銀行所不具備的。首先,從村鎮銀行的組建來看,其出資主體多是熟悉當地社會情況、了解當地經濟發展狀況和發展前景、熟悉當地文化背景的機構或個人。其次,村鎮銀行的信貸員多為當地人,便于他們深入田間地頭和廠礦,及時與農戶和微小企業交流,并運用其廣泛的社會人際關系,有效掌握潛在客戶的信貸需求和信用狀況,為他們專門提供符合其需要的信貸產品,更易增加信貸業務量和信貸的安全性。
村鎮銀行發展的劣勢分析。一是金融業務水平低下。首先,村鎮銀行吸收存款困難,存款戶往往更愿把存款存入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和農業銀行等等,而不愿存放在村鎮銀行。其次,由于村鎮銀行吸收存款困難且自有資本金較少,村鎮銀行比較缺乏可供信貸的資金,也造成了村鎮銀行業務規模小、超貸和流動性不足的問題。因此,村鎮銀行很容易因難以滿足農村高端客戶的金融需求而失去這些優質客戶,卻只能把業務局限在的中低收入農戶和微小企業。
二是盈利狀況差。一方面,村鎮銀行的經營成本高,由于村鎮銀行都是近幾年才成立的,所以其固定資產的投資成本高,以后的幾年內所面臨的是較高的交易成本、信息成本、管理成本和違約成本等等。另一方面,村鎮銀行的業務收入少,由于村鎮銀行業務多局限于品種單一的信貸業務,且可供信貸的資金少、信貸的額度小,同時信貸利率偏低且缺乏彈性,這些都使得村鎮銀行業務收入少,再扣除較高的經營成本,村鎮銀行的盈利狀況便會較差。
村鎮銀行發展的機會分析。第一,農村金融資金供求嚴重失衡。農村地區的金融需求被嚴重抑制著,農村地區的金融供給嚴重不足。農村信用社處于壟斷地位,過于惜貸,民間借貸的圈子難以對外擴張且缺乏組織化的形式和法律的保護,“三農”發展得不到良好的信貸支持,農戶貸款難,微小企業也普遍存在著資金短缺的問題,且新農村建設又有著巨大資金需求,據有關部門初步測算,到2020年,新農村建設需要新增資金15萬億元至20萬億元,而這新增資金大部分還需依靠農村金融機構予以滿足③。
第二,金融產品創新層出不窮。傳統的觀點普遍認為農村小額信貸機構的發展具有不可持續性,而國外小額信貸機構的成功實踐卻證明這種觀點是不成立的,這都得益于它們的金融產品的創新。比如孟加拉鄉村銀行的經驗就值得借鑒,它成功創造了信用貸款的“五戶聯保貸款制度”、“中心會議”、“分期還款”、“動態激勵機制”等,確實降低了無擔保抵押信用貸款的違約風險,使得小額信貸也能實現盈利。同時,孟加拉鄉村銀行也推出多元化的信貸產品,不光有針對于小手工業和副業在內的小型非糧食生產項目貸款,而且還推出“特別投資項目”,為具有較好收益前景的項目提供較大額度融資,可以開辦鄉村電信、網絡、電話等服務,同時還可以在牲畜養殖、交通、物流、微小企業等領域提供服務④。
第三,政府政策強有力支持。在政府鼓勵發展的小額貸款公司、農村資金互助社和村鎮銀行這三類小額信貸機構中,政府對村鎮銀行寄予了厚望并優先支持其發展。首先,2008年起,中央財政對符合條件的村鎮銀行按貸款平均余額的2%給予補貼,補貼資金全部由中央財政承擔。其次,中國銀監會于2009年6月發布了《小額貸款公司改制設立村鎮銀行暫行規定》,規定指出,對于小額貸款公司可以根據自身實際需要將體制改為村鎮銀行,這有助于擴大村鎮銀行的數量。再次,自2011年12月31日起,對村鎮銀行減按3%的稅率征收營業稅(大銀行這一稅率為5%)。最后,銀監會在2012年頒布了《關于鼓勵和引導民間資本進入銀行業的實施意見》,首次規定主發起行在村鎮銀行中的最低持股比例由原來的20%降低為15%,積極鼓勵民營企業參與,并確保對村鎮銀行的審慎監管,嚴控其關聯交易和經營風險。
村鎮銀行發展的威脅分析。一是同行業金融機構的競爭激烈。農業銀行、農村信用社、郵儲銀行和其他商業銀行擁有龐大的金融網點和雄厚的資本實力、配套設施齊全,具有很高的品牌優勢和吸收存款的絕對優勢,它們對支農金融服務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除了搶占農村的金融高端市場,更多地為農村龍頭企業和高收入農戶提供金融服務,還在不斷向農村中低端金融市場滲透,通過創新和推廣多樣化的金融產品服務,不但增加了自身的業務量,而且還能盈利可觀。村鎮銀行面對這些同業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自身發展面臨著嚴峻考驗。
二是農村金融環境脆弱。中國雖然是一個農業大國,但由于受歷史原因的影響,我國的農業生產還處于弱勢,農田基本水利建設相對落后,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弱,還存在著“望天收”和盲目發展的現象,且農戶和微小企業也是市場競爭中的“弱勢群體”,而農業保險制度在農村地區的缺失,這些都導致村鎮銀行面臨較高的行業風險。同時,農村貸款人普遍信用意識和法律意識淡薄,不同程度存在著逃廢賴債之風,而村鎮銀行又普遍缺乏客戶以往的信用記錄,也沒有有效的抵押工具,對貸款流程各環節的風險控制不到位,這些都造成村鎮銀行的信貸存在較高的信用風險。一旦行業風險和信用風險引發呆壞賬,必然會給銀行帶來巨大的損失。
三是業務運作的保障體系建設滯后。一方面,村鎮銀行缺乏業務經營所需的齊全配套設施,目前村鎮銀行尚無法以直聯方式加入人民銀行的支付結算系統,自身賬戶無法在人行開立,不能參加同城票據交換。同時多數村鎮銀行僅運行核心業務系統,用于支持“存、貸、支”等基本業務,而缺乏客戶關系管理、總賬報表、ATM機、銀行卡、網上銀行、電話銀行、授信評級系統、信貸追蹤系統、風險管理體系等信息系統的建設。另一方面,村鎮銀行的業務運作受到諸多的限制,村鎮銀行只能在當地金融機構之間憑個人關系進行拆借,不能像其他商業銀行一樣在全國的拆借進行融資。同時,村鎮銀行是否能直接在當地人民銀行發行庫存取款,目前仍沒有相關規定,這就引發了如何保障村鎮銀行的現金供應難題。此外,在村鎮銀行管理上還有很多問題亟待探討和解決,如統計代碼如何編制,會計科目如何設置、如何歸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