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由人和人的合作形成,特別是經濟活動,沒有人之間的分工合作,就沒有經濟,就沒有人類社會。所以,任何社會活動,包括經濟活動,都離不開信息的交流和利用。人們傳遞信息、交流信息的效率,決定了人們從事社會和經濟活動的能力和效率。同時,這也就不難解釋,當現代信息技術成千倍、成萬倍地提升了人們收集信息、處理信息、傳遞信息的能力的時候,人們感受到的興奮和激動會是如此強烈?,F代信息技術和社會實際需要的融合,使得許多以前想做而不能做的事情成為可能,甚至輕而易舉。“千里眼”、“順風耳”、機器人等自古以來的神話和幻想,現在已經成為現實。特別是在經濟領域,這種融合產生了巨大的增值效應,地理距離也不再是市場拓展的約束,全球經濟一體化已經基本上消除了空間和距離的障礙。全球范圍的資源優化配置已經成為可能。于是,互聯網+流通業催生了電子商務;互聯網+社會治理引出了電子政務;互聯網+制造業造就了工業4.0;互聯網+農業是農業現代化;還有遠程教育、遠程醫療,等等??梢哉f,任何社會生活的領域,都會在和互聯網融合的過程中經受沖擊、進行改造以致重新構建。這樣的融合、改造和重構就是“互聯網+”的沖擊如此猛烈的根本原因。
回顧近幾十年來的信息化建設進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種融合的進程是由簡單到復雜,由表面到深入,逐步前進的。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這種融合只是在企業內部、業務處理層面進行,人們看到的是報表打印、統計計算、庫存管理、會計和工資處理。隨著信息基礎建設和通信條件的改善,全國性的行業平臺開始建立,從“三金工程”到“十二金”等一大批重大的應用項目應運而生。特別是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電子商務和電子政務的廣泛開展,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通信的興起,使得這種融合越來越廣泛、越來越深入。近來,國家更把“互聯網+”作為經濟建設轉型和新常態的重要內容加以強調和關注,使得融合的深度和廣度得到了進一步推進。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社會和經濟進步的路徑和趨勢,清晰地看到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的緊密的、內在的聯系和互動。幾十年來的信息化建設的過程,使我們深切地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確是社會進步的最根本的推動力,而這種推動正是通過技術和應用之間越來越緊密的融合實現的。
如果我們把目光放得更遠一點,就很容易看到,這種情況也正是人類社會發展和進步進程中的普遍規律。250年前,當蒸汽機和航海的需要融合起來,人類開始在海洋上遠航的時候,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以巨大的熱情描述了新的經濟格局的興起,猛烈抨擊了阻礙這種新技術發揮作用的舊秩序,為正在興起的新制度奠定了理論基礎。至今當我們讀到這些論述時,仍然會被感動。如果按照當前的討論思路,斯密說的正是當時熱門的“蒸汽機+航海”的現象。大約150年前,橫跨美國的鐵路通車,這件事情使詩人惠特曼激動不已,他在“到印度去”一詩中寫下了這樣的詩句:“地球必須聯成一體,用鐵路網聯成一體,種族之間、比鄰之間必須能夠彼此嫁娶,必須橫渡海洋,使千里變成咫尺,各國國土都必須連在一起。”②他所歌頌的不正是“蒸汽機+鐵路”嗎?我們不妨穿越一下時空,請亞當·斯密和惠特曼到2015年來,問問他們面對“互聯網+”有什么感想。類似地,我們還可以想象“電網+”、“高速公路+”、“內燃機+”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