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制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或成為我國制造業轉型面臨的最大困難
對于中國制造業在轉型升級中面臨的困難與挑戰方面,有46.6%的受訪者表示“我國高端制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是目前面臨的最大困難。其中,從事制造業有關工作的受訪者對這個問題的感受更明顯(53.4%);另外,有39.8%的受訪者認為“基礎設施建設、制造系統管理、行業標準和網絡安全保障等方面問題亟需解決”(見圖2),其中東北地區的受訪者選擇該項的比例最高(40.7%)。
對此,工業和信息化部部長苗圩曾指出,中德兩國制造業所處發展階段不同,中國制造業還需要處理好“2.0”普及、“3.0”補課的問題。國家信息化專家咨詢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周宏仁也曾表示,先進制造業的核心在于不斷地創新能力,當代先進制造業核心在于不斷迅速利用各種先進科學技術成果,對產品生產過程進行改造和優化。我國目前自主創新水平不高、核心技術面臨瓶頸,都對制造業的轉型升級造成阻力。而對于行業標準化的問題,德國在“工業4.0”戰略中將標準化排在了戰略行動的首位,從而在制造業的國際競爭中占領先機,這恰恰是我國工業產品從設計到生產流程控制中最缺乏的國際標準思維,進而影響了我國制造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2015年3月5日,全國人大公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正案(草案)》。該草案突出的特點之一是更為明確地規定了對于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貢獻的人員的獎勵方法。該草案的出臺,對于推動我國的科技成果的充分轉化,從而進一步提升我國高端制造業水平提供了法律保障。
“工業4.0”為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帶來機遇和挑戰獲受訪者高度認同
受訪者普遍認為“工業4.0”為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帶來了機遇和挑戰(97.9%)。其中,我國在戰略層面上的布局得到34.9%的受訪者的認同。黨的十七大提出了“兩化融合”戰略,即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與滲透。“兩化融合”對傳統工業化向現代產業化轉型產生了深遠影響,與“工業4.0”提出的信息技術引領工業制造業轉型升級的理念有異曲同工之處。而《中國制造2025》規劃綱要的落地,為我國邁向現代化工業強國描繪出清晰的路線圖。此外,有32.1%的受訪者認同我國在制造業的模式和業態革新等層面所作出的努力。
但另一方面,受訪者對我國在技術層面上的建設和國家加快培養創新人才的認同度相對較低,分別只得到20.5%和10.4%的受訪者認同。我國高端制造業水平不足,科技成果轉化不充分與人才培養上模式轉變上的滯后不無關聯。人才隊伍是制造強國的根本保障,產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是人才戰略的升級和人才結構的升級。加快領軍人才、高層次技術人才、優秀企業家、高水平管理人才隊伍的建設和培養,以人才結構的轉型升級、人才隊伍的結構優化引領制造業轉型升級才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也是我國邁向制造業強國的關鍵一環。
(執筆: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