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體,其發展水平和發展狀況直接決定著一國經濟發展的方向、速度和質量。作為全球制造業大國,中國正面臨著加快推進制造業轉型升級和跨越發展的艱巨任務,需要在深入推進工業化與信息化融合的過程中學習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經驗做法。德國提出并正在實施的“工業4.0”戰略,體現了制造業強國對未來制造業發展趨勢的判讀和布局,值得我國悉心研究借鑒。
“工業4.0”核心直指新一輪工業革命
“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其目標是通過充分利用ICT和CPS等技術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進而確保德國制造的未來
從主要內容看,“工業4.0”可以概括為“123458”。
“1”是指立足一套系統,即將資源、信息、物品和人相互關聯的信息物理系統(Cyber-Physical System,簡稱CPS)作為重要技術基礎和實現智能制造的核心。
“2”是指聚焦兩大主題,即通過打造“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推進工廠智能化,創造新產品、提高生產效率、解決眾多社會問題。
“3”是指實現三大轉變,即實現生產由集中向分散的轉變、產品由趨同向個性的轉變、服務由客戶導向向客戶全程參與的轉變。
“4”是指達成四類目標,即開發智能化生產新方法、優化自動化新技術、滿足勞動力變化新需求、形成工業生產新模式。
“5”是指推進五大任務,即建成制造過程融合化和網絡化的生產系統、強化生產制造中信息通信技術(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簡稱ICT)的創新和應用、構建標準化和規范化的模式、構建基于人機交互的新型企業組織模式、加強安全性和專有技術的研發和推廣。
“8”是指采取八項行動,即在標準化和參考架構、管理復雜系統、為工業建立全面寬頻的基礎設施、安全和保障、工作的組織和設計、培訓和持續的職業發展、規章制度、資源利用效率等方面采取行動。
從提出背景看,“工業4.0”主要面向新一輪工業革命。德國是全球制造業大國,其產品一直以品質精良、技術領先著稱,在眾多領域擁有全球領先的地位和優勢。甚至可以說,“德國制造”已成為質量和信譽的代名詞。但德國并未就此滿足,而是清醒地認識到其工業制造業正面臨能源約束、勞動力資源結構改變、國際化競爭等多方面問題,面臨眾多新興國家和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競爭威脅。特別是繼機械化、電氣化和信息技術化之后,工業化的第四個階段——第四次工業革命正在到來,它將帶來巨大的機遇與挑戰。為此,德國必須有所作為,提高工業競爭力,確保并增強工業制造業優勢,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占領先機。為此,經過幾年的廣泛探討和深入研究,德國提出了“工業4.0”戰略。德國學術界和產業界認為,“工業4.0”是以智能制造為主導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或革命性的生產方法,其目標是通過充分利用ICT和CPS等技術推動制造業向智能化轉型,進而確保德國制造的未來。
從預期效果看,“工業4.0”將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一方面,“工業4.0”本身具有巨大潛力,能夠滿足個體用戶的需求,更好地實現定制生產和小批量生產;能夠增強靈活性,實現業務過程的工作流程和動態調配;能夠推動決策優化,使設計決策得到更早驗證,并對干擾做出更靈活的反應;能夠提高資源生產和利用率,實現低消耗、高產出;能夠創造出大數據分析等新的產業鏈服務環節,進而創造新的價值機會;能夠有效應對工作場所人口的變化,更有效地面對勞動力短缺;能夠保障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讓員工在工作與個人生活之間,以及個人發展與持續的職業發展之間實現更好的平衡。另一方面,“工業4.0”是德國政府頒布的《思想·創新·增長——德國2020高技術戰略》中所提出的十大“未來項目”之一。這十大項目彼此相互關聯、互相促進。通過實施“工業4.0”戰略,圍繞CPS,在智能工廠和智能生產兩大主題上實現進步,可以推動環境保護與能源高效利用,實現人的發展與環境、產業(經濟)發展間的協調,從而更好地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