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資源往往逐漸向經濟發達地區轉移。也正因此,近年來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城鄉發展差距的持續存在,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農村青壯年進城務工的情況。由于自身經濟條件以及戶籍制度上的限制等原因,這些務工人員的子女不能隨其進城,只能留在農村,以致一類新的社會弱勢群體——留守兒童,由此產生。2013年5月全國婦聯發布的《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城鄉流動兒童狀況研究報告》指出:根據2010年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樣本數據推算,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總數超過了6000萬,父親或母親的缺位和家庭溫暖的缺失,給處于成長階段的留守兒童的學業和身心健康造成了極大影響。
江蘇省既是其他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入省,又是本地區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輸出省,加之蘇南和蘇北地區存在較大的經濟差距,導致蘇北地區的留守兒童數量相對較多,分布較廣。位于蘇北地區的戴樓鎮,盡管是淮安市工業經濟十強鄉鎮之一,工業經濟相對比較發達,但依然有為數不少的留守兒童存在。這些留守兒童,大多由父母親單方或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撫養和教育。
父母親單方要承擔家庭的經濟和勞動雙重壓力,無法給予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愛;祖輩多數年齡較大,體力精力有限,不能完全照顧到孩子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此外,父母親單方也無暇顧及留守兒童的教育,而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祖輩亦無法輔導孩子的學業。在身體和心理發育成長的時期缺乏關愛,導致留守兒童心理上容易出現自卑、懦弱等情況。
為解決上述問題,戴樓鎮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納入了鄉鎮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列為亟待解決的重點民生問題之一,建立了“政府主導、社會輔助、學校參與、家庭配合”的“四位一體”長效機制,將關愛留守兒童工作推向常態化、制度化。
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凝聚共識促合力
加快發展產業經濟。一是以鎮政府為主導,建成淮安市中小企業示范基地,為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就業創造條件;二是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形成了“南養北種”的種養模式,以此吸引留守兒童父母返鄉創業;三是加速土地流轉,盤活農村土地資源,解決留守老人“種田難”的問題;四是建設農民集中居住區,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小城鎮建設。目前,戴樓鎮已建設5個農民集中居住區和3個村級創業點,拓寬了留守兒童父母的就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