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川區委、區政府在涉及群眾利益分配、群眾民主參與、依法開展基層治理等方面初步摸索出一套系統而制度化的體制機制,為群眾路線的持續長效提供了保障。
構建以人為本的利益分配機制
達川區堅持發展靠市場、民生靠財政的理念,將更多財政資金用于改善民生。一是實施“財政因素分配法”,將財力向基層傾斜。達川區通過財政轉移支付方式的探索,有效解決了過去財政專項資金專款專用、資金分散而各地需要集中力量辦大事等矛盾,填補了財政資金管理漏洞,為服務群眾、改善民生提供了有力的財力保障。二是高度關注弱勢群體,建立實施“十大民生救助”制度。明確將火災受災戶、特殊病患者、流浪乞討人員、高齡老人、殘疾人、貧困戶、精神病人等群體列為救助對象,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制定具體救助標準和流程,實行一站式、網絡式、熱線式、流動式、上門式等個性化服務,既公開、公正、公平,又便捷、及時、高效。達川的這一做法堪稱這方面的一個標桿,值得各地仿效學習。
暢通群眾參政議政和民主監督的通道
公共政策是為群眾服務的政策,它的制定和實踐需要群眾的共同參與,群眾的意志和想法需要在政策制定及實施的全過程中得以體現。達川區在這方面開展了一些卓有成效的探索。一是踐行民主決策。在引進項目、發展產業、服務民生等重大問題上遵循“四議兩公開”程序實行民主決策,村支部、村委會把工作做到了群眾的心坎中。二是緊密聯系群眾。廣大黨員干部創造性地開展“結窮親、交創友”活動,組織黨員干部與特殊困難群體結成幫扶對子,與致富帶頭人、產業帶頭人等創新創業人員建立聯系、跟蹤指導、協調關系、解決困難,促進其創新創業順利開展。三是強化群眾監督。實施黨務政務公開透明,公開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公開辦事流程、手續及標準,傾聽群眾呼聲。通過建立和實施群眾的參與機制和監督機制,拉近了群眾與黨和政府的距離,增強了決策的針對性、有效性和科學性,最大限度避免了腐敗現象的發生。
堅持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
為提高黨員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開展群眾工作的能力,恪守辦事依法依規、遇事找法找規、解決問題用法用規這一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遵循,達川區以“法治安區”“法治興區”為目標,先后出臺《達川區依法治區綱要》和《達川區依法治區工作要點》,并成立依法治區工作辦公室,專門負責依法治區工作的協調推進。特別是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運用于群眾工作之中,探索出“315群眾工作法”。
通過“315群眾工作法”,達川區找到了依法開展群眾工作、依法進行社會治理的有效途徑,信訪總量和越級訪、重復訪、集體訪數量持續大幅下降,信訪事項辦結時間大幅度縮短,初信初訪化解率達89.2%,到期辦結率達到100%。此外,群眾在依法治理中得到了實惠,2014年達川區為信訪群眾提供法律援助276人次,幫助就業困難人員實現就業491人。在有效化解各類社會矛盾、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的同時,達川區通過“立規矩、正方圓”,使干部群眾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得到顯著增強,政治和社會生態得到明顯改善,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蔚然成風,有力地推動了群眾工作、基層治理的法治化建設和“幸福達川”目標的實現。
(本文作者為中國浦東干部學院科研部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