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帶一路”建設是中國推動國際產能合作的重要戰略,是帶動鋼鐵產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轉型升級的重要機遇。經過改革開放以來三十多年的發展,中國鋼鐵業已完成從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的產業發展路徑,具備了工程設計、施工建設、裝備供應、運營維護的全流程工業體系,產業國際輸出能力已然形成。目前,在“一帶一路”戰略推動下,中國鋼鐵企業如何選擇投資地和投資方案,已成為各級政府及相關企業共同關心的議題。
“一帶一路”戰略下我國鋼鐵產業走出去現狀
從時間跨度看,“一帶一路”戰略下推進鋼鐵產能國際合作,主要有兩種實現形式,分別是產品出口、產能走出去。
迄今為止,“一帶一路”戰略下中國鋼鐵產能合作,仍以產品出口為主要形式。近年來中國已投建了大規模的鋼鐵項目,但國內鋼材消費需求逐漸減弱。據中鋼協統計,2014年中國粗鋼產能高達11.4億噸,同期中國粗鋼表觀消費量下降至7.38億噸,同比下跌3.4%,為三十年來的首次下降。因此,鋼材出口已經成為緩解產能過剩的重要通道。2014年中國鋼材出口量為9378萬噸,同比增長50.5%。
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正大力發展工業,出于國際收支平衡考慮,這些國家加大力度推進鋼鐵等產品的“進口替代”政策。在這種背景下,我國“一帶一路”產能合作逐漸向產能轉移方式過渡,已有部分企業提前介入,從而加速了中國鋼鐵產能的全球化布局。目前,中國鋼鐵企業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影響力日益增強,這種影響力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中國鋼鐵產品出口在“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出現井噴。隨著中亞、南亞、東南亞等地基礎設施建設需求釋放,以及全球雁陣產業梯度轉移,“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已經成為了全球鋼鐵消費的新增長點。
“一帶一路”沿線地區已成為中國鋼材的重要輸出地,甚至支撐起G7集團(美國、日本、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加拿大)等歐美國家反傾銷大棒下的中國鋼材出口量逆勢增長。從統計數據看,相當多國家2015年一季度從中國進口鋼材量同比增長超過50%,其中,南亞國家的印度、巴基斯坦從中國進口鋼材的數量同比分別增長207%和125%;以伊斯蘭文化為主的國家如土耳其、阿聯酋、沙特、伊朗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200%、137%、110%和97%;東南亞國家中的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緬甸進口量同比分別增長134%、114%、79%、78%和77%。
第二,中國鋼鐵企業紛紛在中亞、東南亞等地區投資建廠。“一帶一路”沿線的部分地區原料資源豐富,如越南富集了大量的鐵礦石、煤炭資源,哈薩克斯坦的鐵礦資源探明儲量91億噸,位列世界第六。近年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發熱度逐漸升溫,我國鋼鐵企業開始對外投資設廠。2014年5月,中國昆鋼集團、越南鋼鐵總公司合資設立的越中鋼鐵廠正式投產,一期項目年產量為50萬噸銑鐵和50萬噸鋼坯,待二期工程完工后,產能將翻倍。2015年3月27日,中國中冶、馬鋼集團與瑞士福萊姆公司共同簽署了產量100萬噸/年的綜合鋼廠項目合資公司備忘錄。隨后,甘肅酒鋼集團也將在哈薩克斯坦建設生產基地。
隨著鋼鐵企業境外投資經驗日豐,“一帶一路”戰略持續推進,我國鋼鐵企業境外建廠的趨勢將進一步持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投資潛力較大,2015年一季度中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直接投資額為25.6億美元,僅占對外直接投資總額9.9%,也大幅低于中國對沿線國家貨物貿易出口占比(28%),與沿線國家現有的經濟規模極不相稱,但這也證明了“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仍有較大的投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