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產業興村助力區域發展
壯大傳統產業
紅河州各市縣由于地理條件、歷史傳統和文化悠久等優勢,特色文化資源和產品異常豐富。雖然過去傳統產業引領了紅河州各市縣經濟的發展,并為全州經濟持續發展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但由于其在發展過程中主要關注量的變化,而忽視質的提升,產業發展面臨著許多必須解決的矛盾和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技術水平不高,產業層次偏低,企業規模偏小;二是產業集聚度弱,集約性不強,產業鏈短;三是產業結構相對單一,抗風險能力弱;四是生產經營粗放,資源利用率低,生態環境制約壓力大;五是企業技術創新能力不足,產品市場競爭力不強;六是優勢企業、潛力企業社會化分工不夠,專業化生產程度不高,集聚規模效應和輻射帶動能力較弱;七是社會綜合服務能力不強,企業發展外部環境需進一步優化,尤其是激勵探索、鼓勵合作、提倡冒尖、寬容失敗的創業文化氛圍不濃。這就要求紅河發揮傳統產業優勢,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提升市場競爭力。
培植新興產業
紅河州地區多高山坡陡,北回歸線從中部穿過,最低海拔76.4米,最高海拔3074.3米,地理氣候類型多樣,是全國中草藥資源最富集的地區之一,適合發展熱帶溫帶乃至寒溫帶的傳統中藥材種植。據1987年紅河州中草藥資源普查,紅河州已查明記載的中草藥達911種之多。
從上世紀七十年代開始,紅河州就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開發生物醫藥產業,積極開展中藥材野生馴化,加大人工種植規模,大力發展生物制藥企業。到2013年,全州共有制藥企業5家,植物提取生產企業6家,醫藥制氧企業1家。擁有可以生產中藥制劑、西藥制劑、生化藥制劑、原料藥級植物藥提取、中藥材飲片產品等片劑、膠囊劑、顆粒劑、散劑、合劑、酊劑、粉針劑、注射劑12個劑型、170多個品種的生產能力。以燈盞花、板藍根、通關藤、銀杏、葛根、龍膽草、藥用石斛、重樓為主的地區中藥材原料基地種植面積達77.1萬畝,生物醫藥總產值36.1億元,其中工業產值14.08億元,農業產值4.22億元。
提升優勢產業
紅河州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立足地區特色和優勢,選準主攻方向,明確發展重點,集中資源在最有基礎、最有條件的領域實現突破,形成了代表紅河州煙草產業、釀酒產業、水果產業、蔬菜產業、特色優質稻產業、觀賞苗木產業、制糖產業、生物醫藥產業、畜牧產業的紅煙、紅酒、紅果、紅菜、紅米、紅木、紅糖、紅藥、紅畜九大“紅系”優質農產品產業齊頭并進的發展新格局。
加快推進農業產業化
既要培育規模種養大戶,也要著力抓好一家一戶的調產,解決一家一戶的增收難題。著力做好擴大生產規模、延伸產業鏈條、培育市場主體、完善與農戶利益連接機制等工作。蒙自市積極引導群眾樹立“以房帶產”的理念,因地制宜加快農業產業化,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并在貸款建房帶來的還貸壓力下,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產業。雨過鋪鎮永寧村積極探索“合作股份”新舉措,找準著力點打開農民增收的大門,以現代高原特色農業示范區建設為契機,采取“群眾自愿、政府搭臺、企業引領”的方式,引導部分群眾流轉2000畝土地,引進3家龍頭企業合作發展,完成了400畝葡萄園和200畝養雞場建設,使參與合作股份的農戶每年均能獲得產業分紅。
發展鄉村旅游業
依據地方優勢,著力打造特色鮮明、優勢突出,以生態、村落、郊野、田園、古鎮、人文等資源為依托的全景式特色古鎮觀光區、古村落生態文明村寨休閑區、天然風貌郊野田園休閑區、旅游小鎮度假區、特色農業采摘主題園區等鄉村旅行聚集地,增加了人們日常旅游的選擇,帶動地區經濟增長。“強在產業”,再一次突出了產業培植對美麗家園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因此,要進一步在美麗家園建設中做好科學規劃,因地制宜加快培育主導產業,以做強產業來支撐和拉動農村發展,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
加快開放合作步伐
紅河州充分利用作為全省綜合改革試點地區的良好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充分發揮橋頭堡前沿窗口的區位優勢和人文優勢,全力打獨具特色的對外開放模式。加強開放平臺建設,紅河綜合保稅區申報工作取得巨大進展,中國—越南老街跨境經濟合作區建設加快,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成效明顯,口岸設施建設和通關便利化工作得到加強,與越南的跨境合作更加密切。2011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13.1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9.1%。區域合作不斷加強。依托昆河經濟產業帶和石文經濟產業帶建設,統籌紅河谷綠色經濟走廊與滇中經濟圈、滇西經濟圈等的協調發展。切實加強與泛珠三角、成渝特區、“兩廣”地區的經濟聯系,深化國內區域合作。2011年,州內企業積極參與了“珠洽會”、“昆交會”、“中越(老街)國際貿易旅游交易會”等活動,取得了累累碩果:全州新簽合作協議資金232.5億元,引進外資170億元,實際利用外資2248萬美元。州內企業“走出去”承包境外工程3項,完成境外投資987.2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