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構筑全球自由貿易網絡為重點的自貿區戰略
面對美國等發達經濟體的“規則優勢”,中國必須加快自由貿易區談判的步伐,在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等領域,適當提高自由化標準,倒逼中國的市場壁壘,破除體制機制障礙,以開放競爭帶動經濟結構升級。
第一,中國應以開放的心態和迎接機遇的眼光看待TPP發展。加快推進中日韓FTA、“10+3”和“10+6”,以及RCEP框架的建成,確保東亞區域經濟一體化合作的穩步推進,加強同美國、歐盟、日本、韓國等世界主要經濟體的雙邊經濟合作。
第二,以高標準為目標倒逼國內經濟改革,完善要素市場體系,提高要素的配置效率,提高環保能源資源標準,保護勞動權益和知識產權,縮小貧富差距,擴大國內消費能力、打破國企壟斷,開放市場競爭。加快全球更高的自由貿易和自由投資的標準在上海等自貿試驗區先行先試,甚至可以待國內自貿區成熟后,在適當的時機加入TPP。
第三,圍繞TPP和RCEP形成一個“傘形協定”。可在關稅減讓、服務業開放、知識產權規則等方面設定介于TPP和RCEP之間的中間標準水平,進而在此基礎上形成亞太自貿區(FTAPP)。
最后,積極推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自貿區網絡,逐步形成以“周邊為基礎加快實施自由貿易區戰略”和“面向全球的高標準自貿區網絡”,推進亞歐經濟一體化進程。
2、全面深化“走出去”戰略實現從GDP到GNP的新跨越
隨著2014年我國首次成為“凈資本輸出國”, GDP或GNI已不足以真實反映國民財富能力,應更注重GNP指標。經過35年的改革開放,我國積累的對外金融資產達5萬多億美元,對外直接投資存量只有8800多億美元。深化“走出去”戰略,帶動資源配置的全球化拓展,將要素稟賦優勢升級形成對外投資新優勢。通過資本輸出帶動我國全球貿易布局、投資布局、生產布局的重新調整,進而推進國際產業鏈和產能合作能夠創造出巨大的增長空間。
3、把“服務貿易”作為實施貿易強國戰略的突破口
2014年,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6043.4億美元,同比增長12.6%,但我國服務貿易“大而不強”。入世以來,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額增長了6.5倍,但從規模或比重看,我國還不是一個服務貿易強國。同時,我國服務貿易的比較競爭優勢主要集中在資源、勞動力密集型傳統行業,在知識、技術密集型行業處于明顯的競爭劣勢地位,服務貿易結構嚴重失衡,也導致我國成為全球服務進出口逆差最大的國家之一。就國際競爭力而言,我國服務貿易競爭力指數遠低于美歐等服務貿易出口大國。
應把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提高服務貿易比重,增強“中國服務”國際影響力,作為“十三五”重大任務。把2020年服務貿易占貿易總量比重提高到20%,作為“十三五”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推動服務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擴大服務貿易規模,著力推進服務業管理體制的改革,擴大準入,實現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平等競爭與合作,促進我國服務業競爭力的增強。要牢牢把握服務外包的機遇,進一步完善政策體系,以培養服務外包龍頭企業為重點,以服務外包基地城市為依托,改善基礎條件,大力發展知識密集型的服務外包。加快擴大雙邊和區域服務貿易協定,打破一些國家對中國服務貿易的壁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