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培育信息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一是信息和數據存量和增量巨大。中國是全球互聯網用戶、移動互聯網用戶最多的國家,擁有龐大的數據生產和數據消費的主體。全國4G用戶數超過了2.5億戶,移動互聯網的用戶數達9.37億戶。根據IDC發布報告,中國2013年的ICT開支為1790億美元,超過了日本的1730億美元,成為全球第二大ICT市場。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ICT市場,其規模是中國市場的三倍。
二是信息經濟增長速度和體量規模可觀。工信部電信研究院近日發布的《2015中國信息經濟研究報告》顯示,2014年,我國信息經濟規模同比名義增長21.1%。信息經濟對GDP增長的貢獻達到58.4%,接近甚至超越了某些發達國家的水平。根據工信部電信研究院的測算,同期美國、日本、英國信息經濟對GDP的貢獻率分別為69.4%、42.2%、44.2%。2014年我國信息消費的規模是2.2萬億,同比增長28%,帶動GDP增長0.64個百分點。按照發展趨勢看,今年信息消費的增長速度都超過GDP增速的三倍以上,信息消費已經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的動力和新亮點。
三是信息經濟與產業融合發展將釋放出巨大能量。信息經濟與產業融合將形成下一代制造業形態、下一代貿易形態、下一代物流形態,對傳統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進行全面、系統重構。埃森哲的報告顯示,產業物聯網將尤其推動成熟市場的經濟增長。到2030年,產業物聯網的資本投資及其帶來的生產率提升將為美國累積貢獻GDP為6.1萬億美元。中國將有望從產業物聯網中實現更顯著的經濟效益。如能落實支持產業物聯網發展的各項措施,到2030年,中國累積GDP將增加1.8萬億美元,相應GDP較常規預測水平提高1.3%。
(四)培育服務經濟及其政策著力點
我國正處于調整經濟結構和轉變發展方式的關鍵時期,服務業是關聯度極廣、滲透性極強、社會效應極大的綜合性產業門類。當前,中國已進入服務業高速發展的軌道。近些年來,傳統制造業產業鏈不斷擴展和延長,其覆蓋范圍逐漸從加工制造領域延伸到了服務領域,制造和服務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制造和服務逐漸相互融合,全球生產經營活動日益被納入到全球生產服務體系。服務在企業產值和利潤中的比重越來越高,全球產業結構呈現出“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轉型的新趨勢。
從未來的政策著力點看:一是大幅提升生產服務性要素的供給能力。由于我國生產性服務產業發展相對滯后,必須通過外部進口先進的生產者服務來滿足國內不斷上升的高端生產性服務要素需求,增強信息、研發、設計、物流等生產性服務產業國際競爭力。二是大幅提升服務消費的比重,促進消費升級。從物質消費向服務消費升級。三是大幅增加對服務類公共產品投資。建立服務業投資主體多元化機制。通過PPP等形式,鼓勵支持社會資本進入教育、醫療、健康、文化、信息等領域的社會投資。四是加大對內對外開放力度,著力打破服務業領域壟斷。破除推動服務業的行政壟斷,推動監管制度創新,加快公共資源配置市場化改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