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調動中央與地方兩個積極性是對的,但不同時期有不同的側重點。擴大地方自主權不總是對的,也不總是錯的,關鍵是在什么時期在什么條件下去擴大。如果需要集權時去擴大地方自主權,或需要分權時加強集權,都會適得其反。關鍵是要了解這個歷史時期國家的工作重心。利用經濟學的方法去分析集權與分權的博弈。中央在目標既定時,是集權多一點還是分權多一點,取決于完成這一目標效用最大化的那一個。
四是中國是一個發展中的大國,現在又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而社會主義制度一大優勢就在于集中力量辦大事。兩個積極性在任何時候都必須把中央積極性放在主導方面。在這個問題上,不能簡單地拿中國同瑞士等國比,也不能同只有200多年歷史的發達美國比。即使它們,中央與地方關系也經常出現問題,比如英國。1992年后“三亂”的錯誤,今天地方債務的問題等等,都與不適當地擴大地方自主權有關。
五是研究新中國中央與地方關系要放在世界背景中考察。研究改革開放前30年新中國中央與地方經濟關系應考慮當時的國際環境。新中國的成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優先發展重工業、實行計劃經濟等黨和國家的大事無不受到國際環境的影響,中央與地方關系的構成、特點及其演變也應與國際環境有關。因此,研究、評價中央與地方關系應具有世界眼光。
(作者為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社科部講師、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史專業博士研究生;本文系2014年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研究成果,項目編號:14YJC850014)
【注釋】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96~397頁。
②高秉雄,李廣平:“論地方自治”,《山東科技大學學報》,2003年第6期。
③詹步強:“試論我國中央集權—地方分權混合體制的合理性”,《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02年第8期。
④沈立人,戴園晨:“我國‘諸侯經濟’的形成及其弊端和根源”,《經濟研究》,2006年第6期。
⑤李新安:“我國中央、地方政府區域調控的利益博弈分析”,《財政研究》,2004年第4期。
⑥孫立平:“中國進入利益博弈時代”,《經濟研究參考》,2005第68期。
⑦《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29~731頁。
責編 /張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