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毛片子-黄色美女免费网站-黄色美女网站-黄色美女网站免费-亚洲 国产 图片-亚洲 [12p]

網站首頁 | 網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原創精品 > 成果首發 > 正文

論第三部門在文化治理中的功能與優勢

【摘要】文化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藝術領域,第三部門所具有的特殊屬性使其發揮出獨特的凝聚作用,也決定了它的獨特地位。第三部門是政府、市場、社會三大宏觀治理主體中社會方面的重要代表,在國家文化治理中將扮演愈來愈重要的角色,它具有多方面的功能與優勢:增進文化對話,提升國家軟實力;鼓勵文化創作自由和創作積極性;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系;在文化產業領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彰顯突出作用;成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法定形式。

【關鍵詞】第三部門 文化治理  政府職能  公共服務  國家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G1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5.23.007

文化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世界各國的治理無不圍繞著政府、市場、社會的功能職責界分和互動互補而展開。我國建設、改革的過程也體現出從強調政府無限功能,到政府宏觀管理與市場運行并重,再到充分發揮政府、市場和社會三者優勢,科學合理相互定位、相互促進的發展軌跡。第三部門作為非政府組織、非營利組織,具有非政府性、非營利性、組織性、自治性和志愿性等特點,是政府、市場、社會三大宏觀治理主體中社會方面的重要代表,在國家文化治理中扮演著愈加重要而特殊的角色。本文擬對其功能與優勢展開探討。本文所指的第三部門,不僅包括民間組織(社會團體、基金會和民辦非企業),也包括極具中國特色的大量事業單位。

增進文化對話,提升國家軟實力

全球化推進和科技進步,使各國之間經濟交往以及在氣候、金融、安全等領域的合作不斷增強,建立國際間多邊對話與合作機制,增進信任與協調也備受重視。文化對話不僅是推動多邊合作順利開展的有效途徑,也是文化價值體系和文化思維方式對外有效傳播,提升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渠道。

文化價值觀指導人們在特定情況下表現出特定的可接受的行為方式,影響我們與社會中其他成員的互動與交流,同時又是塑造我們生活方式、動力以及生產選擇的重要因素。①因此,各國政府都非常重視文化對話。

事實上,文化對話真正要解決的問題在于如何實現不同國家或民族之間民間文化傳統和價值取向的彼此了解,實現社會和民眾層面的互通互信。這就需要“形成一套文化交往基本準則和有效機制的體系”②。當然,這個體系主要是針對民間社會而言的。“文化對話的責任不能僅由政府來承擔”,③相對于政府間直接的文化對話而言,政府要承擔的更重要的責任,是從宏觀層面引導第三部門積極參與國際文化對話,并構建相應機制,使社會不同階層和利益群體的訴求都有機會在文化對話中得以實現,以社會力量踐行政府要達成的目標。

這并不是說政府間文化對話和私人機構之間文化對話的重要性有所降低。只是相比政府機構,第三部門由于直接代表民間社會,更直接面對民間文化領域溝通的需求,同時占有效率優勢;相比私人組織,第三部門則在整合社會資源和不同領域專業性方面更有優勢。政府、私人機構、第三部門,在國際文化對話中作用不同,角色也相應不同。

近年來,我國對第三部門通過文化對話和交流在國際交往中實現國家利益的重要作用日益重視,尤其針對發揮第三部門文化對話優勢,服務政府整體目標,進行了有益嘗試。最典型的是中國海外文化中心和孔子學院的建設。截至2014年,正式運營的中國海外文化中心達20個、孔子學院476所。它們都以民間組織的身份活躍在國際文化對話的最前沿,構建了多角度展示中國文化的平臺,為促進中國文化外交和塑造積極的國家形象發揮了巨大作用。

鼓勵文化創作自由和創作積極性

在物質生產領域,生產過程和產品狀況歸根結底是受到工具、生產條件等客觀限制。在機械化生產條件下,物質生產并不是自由的,而是一種有組織、有規模、有紀律的集體活動。它要求參與的每個生產環節都是按照統一、嚴格的程序和標準進行,生產者個人意志要服從集體意志。在相同生產程序、標準、原材料條件下,不同生產者生產出來的物質產品可以完全相同。

文化和精神產品的生產規律是反同一性的。創作者獨到的見解和獨特性的藝術技巧,是在自己的長期創作探索中不斷總結形成的,具有強烈的獨創性。無論多么相似的創作環境和作品主題,不同創作者最終創作產生的作品,都具有鮮明的個體性。文化和精神產品的這個特殊規律,是建立在允許創作者享有創作自由的外部環境大前提之下的。如果忽略這個規律,過于強調同一性,而不關注創作者的獨創性和差異性,文化和精神作品的生產積極性勢必會受到壓抑,文化創作的繁榮發展也成為空談。而“千人一面、公式化和概念化的作品曾長期充斥文壇,也是與我們害怕談個性、談自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④。

從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的角度,在文化藝術領域,第三部門所具有的特殊屬性使其發揮出獨特的凝聚作用,也決定了它的獨特地位。除實體性組織(例如美術館)和運作型組織(例如基金會)之外,第三部門組織大量以會員制組織的形式出現,其中個人會員型組織在文化藝術領域占大多數。這類組織,遠離政府和市場,其目的是“凝聚了有共同志趣的一類人群過一種更有意義的社會生活”⑤。政府關注點往往聚焦于政治生活之上,而這些組織關注的是文化和精神產品的生產,它的目的是為文化創作者提供除家庭和官方體制之外適合開展創作活動的社會組織形態。“創作自由不是空洞的口號,只有在創作實踐中人們才懂得什么是創作自由。也只有出現更多更好的作品,才能說明什么是創作自由。”⑥因為有了這個組織平臺,從事文化創作的人們在精神上得到了共鳴。更為難得的是,這個組織所提倡的精神內涵,例如成員自由選擇和實現結社愿望的精神、成員把道德關懷投向公眾和他人的利他精神,以及互利互助精神、志愿和奉獻精神、自治精神等,與文學藝術創作者所普遍擁有的創作自由、自覺關心國家民族命運、對自身文化身份自由選擇等精神高度契合。

因此,文化領域會員制社會組織的發展壯大,一方面體現出文化和創作自由選擇的人文價值,鼓勵和推動了創作自由,同時表達了“創作自由的自由并不是一個政治概念,它是一個哲學意義上的范疇,是一種創作的狀態和境界。創作自由既是文藝繁榮的條件,也是檢驗文藝是否真的繁榮的標尺”⑦的文化理念;另一方面,它為創作者搭建了獨立自主的交流平臺,以團體化形式刺激和促進集體中每個成員的創作積極性,“放手讓一切勞動、知識、技術、管理和資本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⑧最終目的是,充分發揮創作者個人積極性和能動性,將我們幾千年豐富的文化資源轉化文化創新的靈感源泉,化解我國文化發展的“先進性要求與文化原創能力不足之間形成戰略矛盾”⑨。

我國第三部門近年來的發展進程,有力地證明了這一點。改革開放之后,經濟建設的發展促進了文化藝術的發展,創作自由得到滿足,同時由于知識分子的結社需求強烈,且學會、研究會等學術性社會組織易于得到體制內支持,文化領域內很多社會組織得到了迅猛發展,特別是文化理論研究、創作類、學術類組織。

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系

政府職能轉型背景下,“大力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⑩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基本任務。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構建是冀望于政府積極作為的基礎上的。“文化被列入公共服務均等化主要領域這一事態本身,就是對政府文化治理的公共文化服務導向指明了清晰的未來性目標。”?但是,以政府為絕對主導的公共文化服務制度設置存在明顯不足,例如地區公共文化服務對經濟發展條件依賴的絕對化導致公民文化權益的地區差異巨大,有限的政府文化項目所針對的文化保障覆蓋面狹窄,等等。同時,“政府包辦公共文化服務的這種一元化組織體系與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相匹配,利弊同在。從意識形態方面看,其利表現在能夠保持文化領域意識形態的同一性,其弊表現為抑制多元文化的形成和發展。”?無論從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功能論角度,還是促進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價值論角度,都需要將政府功能從單純消極地維持有限的文化資源的公共配給,轉向積極地對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進行宏觀結構設計。

第三部門的志愿性、非營利性、專業性、公共性、多樣性等特點,不僅契合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內在責任和公共精神,而且增強了政府掌控下的文化資源運用的透明度和合理性,擴大了社會公平。如果說,從動態的角度上來看,公共文化服務是一個“原來完全依賴政府的制度安排,慢慢地向更多依賴私營部門的過渡過程”?,那么,在這個過程中,相對完全行政化的政府主體和完全市場化的營利性主體,第三部門作用將愈加凸顯。從參與方式上,主要有兩種:

一是直接參與。政府以公共福利、財政撥款等直接資助方式扶助第三部門組織的運行甚或成立,第三部門組織存在的根本宗旨和價值體現就在于提供免費或者優惠的公共文化產品、設施、服務,滿足公眾文化需求。這種方式多見于政府出資設立實體型第三部門組織,基本脫離市場,或其市場化程度極低,一般情況下市場經營收益不足以支撐其運營,其中典型代表包括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文化館、美術館、紀念館、科技館、少年宮、文化宮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單位以及某個社會公共文化服務項目依托而設立的獨立組織等。也包括一部分文化類基金會。

二是間接參與。主要表現為政府實行公共文化服務外包,而第三部門以契約方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政府借助市場機制替代命令與控制性規制來滿足公眾公共文化服務需要,這部分文化產品多屬于“準公共文化產品”。政府對于某些特定公共文化服務目標,通過各種渠道與第三部門建立契約關系,由第三部門來提供公共文化服務。也就是說,政府提供資金,第三部門承包服務。在這個模式里,政府和第三部門都分別獨立決策、獨立運作、承擔責任,二者不存在雇傭、附屬等關系,雖然由于歷史淵源而存在業務指導關系,但在法律上獨立承擔責任。政府的管理行為依據雙方契約展開,對績效獨立評估。

第三部門直接參與和間接參與的不同在于,前者所關注的對象是特定的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針對組織設立和運行的需要而進行文化資源配置,目的在于增強該組織自身能力建設和發展,以健康運轉的過程向社會提供必要的公共文化服務。后者所針對的對象則是特定的公共文化服務標的,以服務績效而不是組織過程作為考核依據。

隨著改革的深入和農村社會結構和人口的變化,建設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越來越成為公共文化服務的重點問題。“推動從行政范式到契約范式進行轉變,以契約服務體系代替集權制行政體系”?,鼓勵和倡導第三部門參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尤其是純民間社會組織力量的大量參與,將是一條有價值的路徑選擇。

在文化產業領域推進政府職能轉變

市場經濟條件下,行業協會作為公共治理的主體,在企業在市場競爭中遇到無法克服的難題或靠個體力量無法解決的問題時,往往顯示出重要作用。同政府管理相比較,其優勢在于將部門管理轉變為行業管理,憑借組織的力量把不同地區、部門、所有制性質的企業聯合在一起,打破了傳統部門界限、條塊分割等限制。

有學者分析了部門管理與行業管理的主要區別?(見表),可以看出,部門管理體制向行業管理體制轉變,“實際上就是政府由直接管理向間接管理的轉變,由微觀管理向宏觀管理的轉變”?。

QQ截圖20151228141623

隨著產業結構調整,文化產業迅猛發展,尤其是“文化企業跨地區、跨行業、跨所有制兼并重組”成為文化產業大勢所趨,原有的政府單一管理模式難以適應形勢需求,而文化行業協會發揮其優勢和作用的空間則日益擴大。尤其在文化體制改革過程中,政府放棄了對文化領域各個方面進行直接管理的全能主義,將控制權向市場轉移,將對社會文化經濟事務的管理權向社會專業團體和公民組織轉移,不再深度介入文化市場主體的微觀經營行為,而轉為對文化市場間接管理和宏觀調控。文化領域行業協會成為促進政府職能轉型并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內生需求。

另外,文化領域行業協會還是政府職能轉化的外接載體。政府職能轉變,不再直接參與具體經營活動,不代表文化市場具體經營行為可以不需要任何控制,只不過實施“管理權力”的一方由政府轉為社會。行業從業者參與行業協會,意味著以自我管理、自我約束的形式保證行業的健康經營秩序。這種管理屬于自治性質,但依然是“管理”,其過程是“由其中一部分人或多個人去協調他人的活動,目的就是達到一個人做不到的這種效果。管理工作本身的目標,用系統論的觀點來看,就在于把管理系統中主要因素的功能協調起來,從總體上予以放大,使整體的功能大于個部分功能之和。就是要取得一個集體的和群體的效能”。?政府只有通過行業協會將對文化市場的微觀管理職能轉移出去,才可能真正提高宏觀管理質量和效能。

當然,文化行業協會為行業內部單位和個人廣泛參與行業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對有效促進政府決策民主化和管理法治化同樣作用巨大。同時,由于文化行業協會成員的專業化程度較高,對于制定合理的行業發展規劃、技術標準、產品鑒定等具有天然優勢。所以,大力發展文化領域行業協會,能促進政府職能轉型,促進文化市場繁榮和文化產業發展。

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彰顯突出作用

文化遺產包括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遺產是祖先留給后人的寶貴財富,具有廣泛的認同感、親和力、凝聚力,是民族存在的標示。第三部門在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作用獨特:

首先,第三部門公益性和慈善性特點,保障其能夠有效緩解保護資金困難,并保障文化遺產不因社會化保護而導致過度開發,涸澤而漁。“文博事業既有與人性相關價值觀的世界性和普遍性,也有全體社會成員所理解和接受的民族性和國家性。”?毋庸置疑,“文化遺產保護是公益性社會事業”?,它不僅涉及到對現實公共利益、公民權益的理解,同時涉及到文化認同、可持續發展等多方面議題。當前,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重要性愈加突出,與此相應該領域所需資金也與日俱增,經常形成巨大缺口。在世界各國,文化遺產保護所需資金來源,都是非常重要的議題。

一方面,隨著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文化遺產遭遇破壞風險有所提高,保護成本也高速增長。但無論市場經濟如何發達,文化遺產保護都很難依靠產業化來吸引市場資本投入而達到目的。因為在市場經濟下,營利性組織更多地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減少文化遺產保護成本,保護成本高于營利收入,它們就會放棄在該領域的資金投入。另一方面,實踐也表明,以吸納社會經營性資本投入文化遺產保護的方式來解決資金匱乏,其實是本末倒置。“打著改革的招牌,借發展經濟之名,把文物的保護、利用當做一般的商業行為來操作,或將擁有較高門票收入的文物事業單位包括一些著名的革命紀念地納入所謂集團公司,搞什么資產入股、捆綁上市,或將社會效益不錯而無法取得較大經濟收入的博物館、紀念館、考古所隨意改變其單位性質和隸屬關系,實際上是不負責任何放任自流”。?

由于文化遺產保護的特殊性和文化市場的負外部性,導致文化遺產領域并不適宜全面、大規模放開市場資本投入。在國際文化遺產保護實踐中,各國多采取社會資金主導,政府補貼的模式,解決資金不足問題。據統計2008年,法國有352家基金會服務于文化遺產領域,僅文化遺產基金會一家投入于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資金總額已達1.3億歐元,相當于當年政府投入(2.84億歐元)的一半。2008年,意大利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社會投入達到36.5億歐元,已超過了政府的投入(30億歐元)。同年,英國文化遺產保護經費的社會投入超過了30億英鎊,遠遠超過政府對文化遺產的投入(1.5億英鎊)。2004年,美國社會投入與文化遺產保護的資金就已達到38.8億美元,是聯邦政府投入的56倍。【21】

其次,有效促進社會公眾“形成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22】。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核心要素是人,是“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要靠傳承人通過一定的器具及具體的生產(表演)過程呈現出來”【23】,在物質載體的背后,傳承人的技藝、思維方式、精神等價值表現才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的決定性因素。因此,“廣大民眾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著,也是它的享有者,二者相輔相成。”同時,“公民參與保護的程度,從根本上決定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命運。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公眾中呈現旺盛的生命狀態,是這一保護的最高境界。”【24】第三部門的志愿性特征,很好地表現并滿足了人們基于志愿精神,為追求一定價值觀而無償參加各種社會公益或互益性活動,而這種精神與通過第三部門組織鼓勵廣大公民積極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并提供一種開放式、網絡式組織機構的理念是不謀而合的。同時,第三部門具有貼近民眾、滲透力強、便于實施對口保護的優勢。隨著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民間組織的建立和發展,它們將在推動公眾參與、宣傳教育、提升專業化程度等方面起到顯著作用。

第三,從國際慣例來看,文化遺產保護組織法律地位與第三部門法律地位相吻合。一般來說,文化遺產保護組織無論是會員制還是非會員制,大都具備非營利性,又區別于政府性質,其法律地位和第三部門相當。這其中直觀的例子是博物館、美術館等實體性機構。《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中明確:“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非營利性的常設機構,向公眾開放,為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傳播、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有形遺產和無形遺產”。我國《博物館管理辦法》規定:“博物館是指收藏、保護、研究、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過文物行政部門審核、相關行政部門批準許可取得法人資格,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社會服務機構。”兩個文件都強調了博物館最主要的特點是非營利性。可見,“非營利性”是文化遺產保護單位的最主要識別特點。無論從哪個層面分析,這些機構的法律特征和第三部門中實體性公共服務機構的法律特征沒有任何不同之處。這說明,博物館、美術館等機構就是第三部門的組織機構,事實上它們也并沒有其他法律形式的選擇。

第三部門組織成為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的法定形式

“任何人都享有自由參與文化生活的權利,欣賞藝術,分享科學進步及其帶來的利益。任何人對其創作的科學、文學或藝術作品都享有要求保護精神和物質利益的權利。”【25】正因為如此,著作權制度對繁榮社會文化、促進自由創作、創建活躍的文化爭鳴與交流、推動文化進步,具有巨大作用。

根據伯爾尼公約、《與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協定》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版權條約的相關規定,除個人管理外,著作權人可以借助專門的機構也就是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對其合法權利加以更有效的行使和保護。這一方面是因為個人的保護往往力不從心,在當今媒體多樣化、信息多樣化的時代背景下,如果只能由作者個人行使著作權,受時間、人力、成本等多方面限制,難度很大,因為個人力量無法對自身著作權進行全面管理,往往看著著作權受到損害但束手無策。另一方面著作權集體保護也非常有利于使用者,使得作品使用者能以方便、合法方式接觸大量需要使用的作品,并在統一價格的基礎上就使用問題采取最簡便直接的談判方式,完成支付報酬以履行義務。因此,著作權集體管理制度一經創立,得到了世界各國國內法的確認。我國也不例外,2001年10月27日修訂的《著作權法》第8條第1款規定:“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可以授權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行使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被授權后,可以以自己的名義為著作權人和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人主張權利,并可以作為當事人進行涉及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的訴訟、仲裁活動。”

在法學界,關于著作權集體管理活動的性質,尤其針對集體管理組織與委托人之間的法律關系到底是什么性質,有“代理說”和“信托說”兩種觀點。“代理說主張集體管理組織是作為委托人的代理人進行活動,故其活動的基礎是委托代理,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委托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代理關系。信托說則主張,作者等委托人將其權利委托給集體管理組織,而集體管理組織根據作者的要求,在信托合同的約定范圍內為作者的利益進行活動,其活動的基礎是信托。故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與委托人之間的法律關系是信托關系。”【26】但無論哪種學說,對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本身的性質是沒有任何疑問的,即屬于公益性非營利的社會團體組織。例如我國《著作權法》第8條第2款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非營利性組織。”2005年3月1日開始實施的《著作權集體管理條例》規定:“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是指為權利人的利益依法設立,根據權利人授權、對權利人的著作權或者與著作權有關的權利進行集體管理的社會團體。”毫無疑問,我國將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直接定位于社會團體,屬于第三部門組織,而且多屬于社會組織中的會員制組織。

當然,以各種協會為代表的社會團體成為著作權集團管理組織的法定形式,并不代表它完全失去了官方權威。尤其在我國,從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組建過程來看,政府在其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甚至還成為發起人的角色。只不過著作權管理組織在借助官方力量建立起來之后,在法律地位上依然保持著民間社團的性質。因為這樣有利于政府職能轉型,更好地提升文化治理水平。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和能力現代化建設研究”的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14AH008)

注釋

①②孫家正:《文化如水》,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

③唐虹:《第三部門與文化對話》,《教學與研究》,2008年第12期。

④高逸群:《創作自由與藝術規律》,《湖北大學學報》,1986年第2期。

⑤劉作翔:《社會組織的人性基礎和存在意義——一個法理的闡釋》,《法學》,2002年第9期。

⑥巴金:《創作自由》,《文藝研究》,1985年第4期。

⑦王能憲:《自由創造是文學藝術的本質要求——論“創作自由”》,《文化藝術研究》,2009年第1期。

⑧《胡錦濤在紀念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3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新華網,2008年12月18日,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2/18/content_10524481.htm。

⑨張曉明、胡惠林、章建剛:《中國文化產業的發展與對策》,《中國經貿導刊》,2002年第4期。

⑩《中共中央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新華網,2011年10月25日,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1-10/25/c_122197737.htm。

【11】王列生、郭全中、肖慶:《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論》,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9年,第13頁。

【12】劉俊生:《公共文化服務組織體系及其變遷研究》,《探索與爭鳴》,2010年第1期。

【13】王太高、鄒煥聰:《民生保障、民營化與國家責任的變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2010年會論文集》,2010年。

【14】傅才武、余川:《我國農村文化建設中民間力量參與的價值及其實現路徑——基于湖北省的農村文化調查》,《江漢論壇》,2011年2月。

【15】康曉光:《行業協會何去何從》,《中國改革》,2001年第4期。

【16】楊慧:《政治發展的新動力:論我國行業協會興起的意義》,《行政論壇》,2007年第2期。

【17】王文章:《藝術管理概論》,《藝術評論》,2009年第7期。

【18】劉瓊蓮、彭躍輝:《文博事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特征及構成》,《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11年7月,第13卷第4期。

【19】劉世錦:《中國文化遺產事業發展報告(2008)》,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第145頁。

【20】李耀申:《試探文博事業改革創新的幾個問題》,《博物館研究》,2005年第4期。

【21】周劍虹、王建新:《淺論文化遺產保護的社會投入》,《未來與發展》,2011年第7期。

【22】王文章:《形成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光明日報》,2007年6月9日,第3版。

【23】王文章:《“非遺”傳承需奮力》,《人民日報》,2008年4月5日,第16版。

【24】王文章:《形成廣泛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文化自覺》,《光明日報》,2007年6月9日,第3版。

【25】《人權和公民權宣言》第27條,中國知網,http://cnki.net。

【26】劉學在:《著作權集體管理組織之當事人適格問題研究》,《法學評論》,2007年第6期。

On the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of the Third Sector in Cultural Governance

Jing Xiaoyong

Abstract: Cult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governance. In the field of culture and art, the third sector plays a unique role in increasing cohesiveness due to its special attributes, which in return brings about its unique status. Among the three categories of forces (the government, the market and the society) implementing macro control, the third sector is an important, typical force belonging to the "society" category. It will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national cultural governance as it has many functions and advantages in enhancing the cultural dialogue, and promote the national soft power; encouraging freedom and enthusiasm for cultural creation; improving the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government functions in the cultural industry; being expert in protecting cultural legacies; and becoming the statutory form in terms of the copyright collective management organizations.

Keywords: the third sector, cultural governance, government functions, public service, national soft power

【作者簡介】

景小勇,中國國家話劇院黨委書記,國家藝術基金專家,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專家委員會委員,全國藝術職業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主持人。研究方向為國家文化治理、公共文化服務、文化法治。主要著作有《國家文化治理體系及政府在其中的地位與作用》等。

[責任編輯:鄭韶武]
標簽: 優勢   部門   功能   文化   第三  
主站蜘蛛池模板: 91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 久久九九青青国产精品 | 亚洲天堂美女视频 | 国产在线观看人成激情视频 | 白白在线成人永久视频 | 午夜激情视频专区在线观看网站大全 | 视频网站黄色 |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 | 狠狠色婷婷狠狠狠亚洲综合 | 亚洲精品tv久久久久久久久 | 99久久久久国产 |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 久久青草免费91线频观看站街 | 视频国产在线 | 五月开心六月伊人色婷婷 | 精新精新国产自在现 | 国产成人午夜性a一级毛片 国产成人系列 | 狠狠色噜噜狠狠狠米奇9999 | 手机成人在线视频 | 成人一级免费视频 | 伊人222成人综合网 伊人22综合 | 国产女主播福利在线 | 亚洲 [12p]| 成人国产激情福利久久精品 | 午夜毛片福利 | 综合免费视频 | 色婷婷六月丁香在线观看 | 精品视频中文字幕 | 亚洲成人99| 青青国产成人久久91 | 久久99国产精品 | 污视频免费在线播放 | 99精彩免费观看 | 在线观看免费黄色小视频 | 国产亚洲婷婷香蕉久久精品 | 激情小说视频图片 | 性欧美video另类bd | 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播放 | 亚洲天码中文字幕第一页 | 国产精品二区高清在线 | 正在播放一区二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