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關鍵看怎樣認識和把握,認識到位、把握得好、工作得力,就能把挑戰變成機遇。”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民建工商聯聯組會上發表講話,又一次提到了“新常態”。
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的公開文章和講話中,“新常態”被提及了160余次。為什么說新常態既是挑戰,也是機遇?把挑戰變為機遇具體應該怎么做?這些問題,在習近平的文章和講話中,已經多次進行了闡釋。
新常態下的“定”和“變”
2014年5月,習近平在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次提及“新常態”。他說:“中國發展仍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2015年7月在吉林調研時,習近平強調,適應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趨勢性特征,保持戰略定力,增強發展自信,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
以發展的眼光來看,事物是常新常變的,中國經濟也不例外。面對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一方面求“定”,保持平常心和戰略定力,以不變應萬變,這是一種自信;另一方面求“變”,在變化中尋求創新、進步和突破,以萬變應萬變,這是一種智慧。
求“定”,是因為認識到新常態“是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必然反映,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是“一個客觀狀態”和“一種內在必然性”,所以我們要適應。求“變”,是因為“在新常態下,我國發展的環境、條件、任務、要求等都發生了新的變化”,所以“我們要因勢而謀、因勢而動、因勢而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