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的現實,2013年9月召開的重慶市委四屆三次全會立足重慶市情,綜合考慮人口、資源、環境、經濟、社會、文化等因素,出臺了《中共重慶市委、重慶市人民政府關于科學劃分功能區域、加快建設五大功能區的意見》,將全市劃分為都市功能核心區、都市功能拓展區、城市發展新區、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區五大功能區域。各級各地通過功能區域劃分找準了定位,突出自身特色的規劃圖正逐步形成;各區縣根據功能定位,重設招商門檻,優化了產業結構布局……這一系列措施大大激發了各區縣發展活力和創造力。
經過兩年多建設,重慶市五大功能區域發展戰略深入實施,城鄉發展的均衡性協調性顯著增強,差異化、資源配置最優化和整體功能最大化格局初步形成——都市功能核心區總部經濟、金融等現代服務業加快集聚,占GDP比重超過八成;都市功能拓展區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0%以上;城市發展新區成為工業化和城鎮化的主戰場,工業增加值和工業投資在全市的占比中,已分別達到40%和56.2%;渝東北生態涵養發展區和渝東南生態保護發展區堅持“面上保護、點上開發”,成為全市特色旅游增長最快區域。
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重慶總體仍處于欠發達階段,仍屬于欠發達地區。“十三五”期間,重慶的工業化、城鎮化仍然處于快速發展期,對以交通為代表的基礎設施的需求仍然較為迫切。正因此,對于重慶市“十三五”時期的發展思路和重點,重慶市宏觀經濟學會提出了兩方面建議:一是完善和優化五大功能區的公路、鐵路與城市軌道交通、航空、港口以及各級物流中心等綜合交通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強化交通物流網絡對城市功能完善和產業發展的基礎支撐作用,通過一批對外大通道和內部骨干通道建設,促進全市各功能區實現內外互聯互通,推動區域合作發展;二是加快推進民生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根據五大功能區人口流動趨勢和未來分布變化特點,科學規劃和建設好民生基礎設施,健全以人為核心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強重慶主城新建城市區域、大都市區各衛星城的城市功能設施和服務延伸,完善“兩翼”各區縣城和重點城鎮的生產生活基礎設施,以及農村地區的用水、用電、道路、通信和廣播電視等基礎設施建設,不斷改善民生福祉。
貴州:“十二五”時期,貴州省搶抓機遇主動作為,以國家批準設立貴安新區、貴陽綜合保稅區、貴安綜合保稅區、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大數據綜合試驗區、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示范區為契機,依托“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珠江-西江經濟帶的輻射帶動效應,結合河流多、森林覆蓋率廣等自然條件,巧打生態文明牌,狠抓基礎設施建設,實施工業“百千萬”工程,大力推進山地特色新型城鎮化,加快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和綠色貴州建設,等等舉措,使得整個“十二五”期間,貴州省經濟增速連續五年居全國前3位,主要經濟指標翻了一番以上,經濟總量和人均生產總值實現趕超進位的歷史性突破,在西部地區率先實現縣縣通高速公路,進入高鐵時代,開啟大數據時代,走向了生態文明新時代。2015年,貴州省地區生產總值(名義值)突破1萬億元,固定資產投資突破1萬億元。
2015年12月9日,貴州省在北京召開“十三五”規劃綱要專家咨詢會,邀請全國人大、國家有關部委、高校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對貴州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意見和建議。與會專家學者對“十二五”時期貴州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就給予充分肯定。而對于“十三五”時期貴州省的發展重點,國家統計局黨組成員、總統計師鮮祖德提出了三點建議:第一,更加突出服務業。對于貴州來說,要守住兩條底線,既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證綠色,服務業應該是重點的發展方向;第二,更加突出生態文明建設。貴州的生態很好,空氣好,山清水秀,要把生態文明建設更加凸顯出來,讓外面一看貴州就是一個生態文明大省、強省;第三,更加突出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培育。貴州提出大力發展大數據產業,非常好。發展大數據,人才建設是關鍵。
中國社科院數量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所長李平認為,首先,對于貴州來講,貧困落后是主要矛盾,加快發展是根本任務。從區域發展模式來看,在繼續積極爭取國家各項扶貧性資金的同時,在提升各項產業競爭有適合價值創新能力的基礎上,切實從外延性發展模式,逐步過渡提升到自身發展模式的轉變,通過發展高質高效能夠提供高質量工作崗位的產業部門,來促進形成居民收入、企業收入、地方財政收入共同增長的長效機制;其次,要立足西部和跨越發展,雙輪驅動,適度超越純粹比較優勢,認識誤區,充分利用深化改革和新一輪產業革命的機遇,積極創造制度、政策、土地優勢,敢于探索高水平對內對外開放,敢于探索先行先試的制度創新,敢于打造高水平的產業發展平臺,跨越式發展技術水平高、創值能力強、就業質量優、生態環境友好的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
天津:“十二五”時期,天津市始終不渝地堅持推進科技創新,不斷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推出智能機器人、新能源汽車等一批重大科技專項,開發出諸如天河一號、曙光星云等一批國際領先的技術產品,經濟結構發生了實質性變化,形成了以結構調整推進經濟持續發展的有利局面。不僅如此,隨著中國(天津)自由貿易試驗區設立運行,天津市通過全力推進濱海新區開發開放,促成了中心城區、郊區縣整體提升,優勢互補、多極支撐、良性互動的發展格局加快形成。
此外,南開大學濱海開發研究院研究員曹知修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近年來,天津在金融創新領域飛速發展,形成了包括融資租賃、航運金融、國際保理等新型金融業態在內的多元化、多層次、開放型資本體系,為實體經濟發展提供服務。其中,天津融資租賃業異軍凸起,作為實體經濟重要支持的新型金融服務,融資租賃集貿易、金融、服務于一身,將銀行信用與實物信用相結合,在天津產業發展中發揮了“接二連三”“強二拓三”的積極作用,使得高端制造業與現代金融業同步發展。曹知修進一步指出,實體經濟的企業進行跨境投融資活動時需要專業的金融機構來幫助完成,同樣更需要全球大型金融機構的服務。天津在這方面和上海相比,有較大提升空間,從近來各類金融機構紛紛搶灘落戶就能看出天津自貿區在融資租賃領域的發展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