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全球化過程已經表明,自貿區的發展趨勢不可阻擋。從全球范圍來看,已有119個國家建立了超過2300個自貿區,出口總額超過2000億美元,創造1億個直接和間接就業崗位。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擁有13億多人口、超過30萬億元的國內消費市場、超過3萬億美元的外匯儲備以及8000美元的人均GDP,受益于自身得天獨厚的要素稟賦,在經濟全球化進步發展進程中,中國期望通過構建新的全球價值鏈和龐大的內需市場,吸收國外高端生產要素,如技術、人力資本要素來推動中國經濟升級。作為使命擔當者,中國的自貿區建設將為自身乃至世界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目前在建的上海、廣東、天津、福建自貿區雖然起步于對自貿區內的貨物關稅免于實施慣常海關監管,但作為涉及全面深化改革的一塊試驗田,自貿區“不要政策,要改革”的本質是對改革釋放制度紅利的呼喚。
“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是我國改革發展的成功實踐。”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六次會議上指出,“改革和開放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改革必然要求開放,開放也必然要求改革”。當前,中國自貿區建設無疑站在了改革開放的最前沿。為了更加準確、深刻地把握這一全新的試驗區,我們通過時間節點、空間布局、頂層設計三個視角,對中國自貿區建設進行了透析。
自貿區誕生的時間節點
“機者如神,難遇易失。”新世紀的頭20年是我們發展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時間跨度正好起于世紀之初的“入世”,到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實現。這是中國從融入世界經貿體系到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發展時期,也是改革開放逐步深化的轉型發展期。為此,我們必須走好這一關鍵的歷史階段,抓住關鍵的歷史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