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劇與電視劇的規范方式應該探索同中求異
電視是一個“零門檻”大眾傳播媒介,覆蓋廣、普及高,基本不需要觀眾主動選擇就可以收視,而且瞬間同步可以達到不同年齡、不同教育程度同時接受的“大眾傳播”效果。這種零門檻、同步性、大眾性的傳播特點,注定了電視(開路)在全世界都是規范最為嚴格、底線最為苛刻的媒介形式。在這一點上,歐美國家甚至比中國對電視的法律規范還要嚴格,比如黃金時間對暴力血腥鏡頭、吸煙喝酒場面、廣告內容、明星行為等都有更加嚴格的限制。
而網絡劇的傳播方式與電視劇相比,有三個明顯區別:第一,如果電視是被動接受的話,網絡劇則是主動選擇,因此它提升了接觸門檻,至少大部分未成年人不會在不經意間接觸到網絡信息,這種主動選擇的“門檻性”導致其倫理和審美標準可以以成年人的思維判斷力為底線。第二,如果電視是同步的空間傳播、一次到達的話,那么網絡劇則是延時的時間傳播、累計達到,因而網絡劇的影響力通常需要通過點擊的積累才能形成大眾傳播,其時效性相對更低,如果內容出現問題,可以有一定的管理緩沖余地,其產生負面影響的程度相對較低。第三,如果電視是大眾傳播的話,那么網絡劇則更偏向于分眾傳播。大眾傳播的受眾差異大、分歧多,一些相對敏感的話題容易引起完全相反的爭議,甚至導致意見沖突,但網絡劇的受眾則相對聚集,不同的受眾群會選擇不同的網絡劇,往往是人以群分、劇以類聚,認知差異導致的社會意見沖突現象也會減少。因此,從電視和網絡的不同傳播方式、不同受眾門檻、不同受眾構成幾個方面來看,電視劇與網絡劇的規范,的確應該具有一定的差異化。
當然,網絡劇與電視劇規范的差異化,僅僅是指在規范程序和規范標準的把握上有一定的區別度,但在政治底線、倫理底線、審美底線方面,則正如有關方面所說的那樣,“傳統媒體不能播的,網絡媒體也不能播”。換句話說,核心價值觀的底線無論是網絡劇或是電視劇,都是不能突破、必須堅守的。但是在非核心價值內容上,特別是隨著社會發展不同年齡階層職業的人接受度、理解力都有明顯差異的內容方面,網絡劇自然可以更加開放、更加多樣,而電視則會更加正統、更加主流。電視劇的相對正劇化與網絡劇的相對多樣化,相輔相成、交映成趣,本身也體現了當代文化的多元性和豐富性。
在中國,互聯網視頻傳播平臺雖然是商業媒體,但“寡頭壟斷”格局基本形成。一方面互聯網企業是否能夠有效地、負責任地進行內容規范,對于企業的生存發展和品牌建構都具有重大意義;另一方面,這些傳播平臺也會從初期的“爆發”式發展轉變為“內涵”式發展,在商業利益驅動的同時,主動承擔更自覺的社會責任和文化責任。企業規模越大,企業的經濟利益與社會責任之間的關系就會更加緊密。所以,雖然目前網絡劇領域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現象明顯,但大浪淘沙之后,網絡劇必然會在社會各種力量的推動下,也包括在不斷完善的相應法規制約之下,成為中國文化內容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今天這樣一個社會快速發展、文化日趨多元的時代,給網絡劇規范一個健康的方向,同時開放一片自由天空,受益的終將是文化的消費者,以及一個更加理性、寬容的社會。
責編/周素麗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