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是經濟分析的基礎,嚴格的經濟理論和預判體系都需要以詳實合理的數據作支撐。認識理解經濟數據是進行經濟研究所需要的基本素質。從原始社會的結繩記數,到古埃及人利用幾何測量土地,再到現今利用 GDP來代表衡量一個國家所生產的產出(產品和勞務),構成一個國家最終預算的約束。因為國民產出在宏觀經濟學中居于核心地位,GDP這個最為廣泛接受的國民產出衡量指標,對它的閱讀、處理、分析、判斷對于宏觀研究至關重要,更是將來如何在成員之間科學分配所得保證福利的重要前提。
對于處于轉型期的中國而言,與此前更多以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為目的相比,在追求經濟總量不斷攀升的同時,也更加重視經濟增長的健康程度與水平。對GDP健康程度的準確把控,是利用卓越的經濟理論做出準確的經濟預測的重要實踐。究竟何為GDP健康度?在現實中,如何測量GDP健康度?經濟水平高,是否就意味著較高的GDP健康度?對GDP健康度的探究,既是給公眾還原一個真實的地區發展寫照,也是對進一步做好二次分配來提高公眾福祉、保障社會公平正義的嚴格考量。當前,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從國際上看,世界經濟深度調整、復蘇乏力;從國內看,長期積累的矛盾和風險進一步顯現,經濟增速換擋、結構調整陣痛、新舊動能轉換相互交織,經濟下行壓力加大。在這樣的特殊背景下,公眾更期待一個健康的經濟體,以及一套更能真實反映經濟發展狀況的測量數據,以此讓公眾更加了解我們所處的發展階段,以及我們所應采取的發展模式。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構建了以增長和穩定兩個要素為核心指標的GDP健康度指數模型,并應用我國各省市2015年四個季度的GDP增長水平(同比)、增長波動狀況兩方面的相關數據,對31個省級行政單位的GDP健康度進行了測算和評價,計算了各省市GDP健康度的得分。在此基礎上,通過與31省市2014年的GDP健康度得分與排名進行比較,總結各區域內省市在經濟增長速度(均速)、增長穩定性兩方面所具有的共性特征等,并分析了三大地帶不同省市GDP健康度和固定資產投資的關系。其中,我們還選取了幾個有代表性的省市,對其在2015年發展經濟、推動轉型等方面的主要做法和取得的主要成效給予了呈現。
本次測評過程中相關數據的搜集、整體、統計分析等工作,均由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完成,相關原始數據來自國家統計局網站和各省市統計部門網站。
東、中、西三大區域GDP健康度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態勢
GDP健康度格局與東、中、西三大區域經濟增長速度密切相關,GDP健康度得分和GDP增長均速得分均呈現出“西高東低”的態勢(見圖1)。GDP健康度方面,東部11省市的GDP健康度平均得分(84.30分)要低于中部8省份(84.62分),中部省份的平均得分要低于西部12省市(85.07分);經濟增長速度方面,西部地區(85.36分)要高于中部地區(81.87分),中部地區高于東部地區(80.82分)。從具體省市看來,2015年GDP增長均速前三甲為西藏、重慶和貴州,均來自于西部地區,其中西藏和貴州的GDP健康度分別排在首位和第二位。
2015年,重慶的經濟增長均速雖然排名第2,但是重慶的GDP增長穩定度排名卻靠后,在31個省市當中排在第30位。進一步分析發現,2015年度第四季度GDP增加值同比減少了約300億元,增長率為-6%,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重慶市經濟增長的穩定性(見圖2)。數據顯示,2015年第四季度重慶新增固定資產投資4547.98億元,同比增長為8.7%,但是2015年全年重慶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5480.33億元,同比增長17.1%,第四季度新增固定資產投資增速低于年度均值,而GDP第四季度增速同比也出現了較大的下滑,固定資產投資與GDP增速呈現一致性變動。這更加說明了,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模式是當下重慶經濟的特色。在全國投資出現階梯式下滑的背景下,重慶投資卻保持平穩增長,主要原因在于政府繼續加大對基礎設施投資。2015年,重慶基礎設施投資4356.14億元,占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28.1%,同比增長28.6%,增速遠高于工業(10.5%)和房地產投資(3.3%);基礎設施投資對全市投資的貢獻率為43.0%,拉動全市投資增長7.3個百分點,貢獻率和拉動力首次超過工業投資,其中交通、城建投資是主力。重慶規劃的“五通八聯三同步”投資規模一萬余億的宏大計劃,儲備了大量帶動力強、支撐作用大的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對投資拉動起到關鍵作用(見圖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