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城鄉一體化不是要消滅城市和鄉村兩種具體形態,而是通過統籌城鄉發展,逐步破解城鄉二元經濟社會結構,實現城鄉的協調、均衡發展。因此,城鄉一體化本身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手段。海南省瓊海市堅持以“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為原則,以打造特色小鎮、建設農業公園、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構建旅游綠道聯通化“四根柱子”為支撐的城鄉一體化推進之路,貫穿其中的一個主導思想就是堅持民生為先,讓全市人民共享城鄉一體化的實惠和成果。
城鄉一體化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必然選擇
自新石器時代的“農業革命”以來,農村便是人類聚落的初始形態。隨著人類步入文明時代,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的一大標志出現了。特別是自發端于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后,在工業化的推動下,出現了以人口由農村向城市流動為顯著特征的城市化進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數量越來越多,城市規模越來越大,城市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重越來越高。雖然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在發達國家大城市迅速發展的同時,城市的內部結構出現了調整(主要是人口從城市中心區向郊區遷移,這種現象被一些學者稱之為“郊區化”或“逆城市化”),但實際上,這些從城市中心區遷移到郊區的人口,主要屬于中產階級。他們遷移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區人口過于密集,交通擁擠,空氣污染,治安狀況又差,越來越不適宜居住和生活。郊區化或逆城市化的出現是對大城市過度發展的一個反應,但它并沒有改變世界城市化的進程和總體趨勢。目前,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化率已經高達80%甚至90%以上。
隨著城市的產生和發展,城鄉關系問題就成為了始終困擾人類社會的一個難題。從歷史上看,城鄉關系經歷了一個從對立狀態走向緩和的過程。城市本來是由農村演變而來的,也是以農業得到較大發展為基礎的,但城市一旦形成,城市的統治階級以政治和軍事統治為手段,依靠強力剝削農村勞動者,對農村實行經濟剝奪,城鄉關系從此走向對立。這種城鄉對立關系,在前資本主義時代最為突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初期,城市以及城市工業的發展同樣是以剝削農村、使大量農民破產為代價的,這在英國的“圈地運動”中表現得淋漓盡致。城鄉對立是人類社會發展歷史上的一種異化狀態。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時,不但鮮明地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尖銳的階級對立,也深刻地分析了城鄉對立,指出在私有制條件下城鄉對立是城鄉關系的基本形態,消滅城鄉對立不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城市和鄉村的對立的消滅不僅是可能的,它已經成為工業生產本身的直接需要”。
在我國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城鄉之間一直處于對立狀態。新中國建立后,我們建立了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政權,消除了城鄉之間的對立,但城鄉差別仍然存在,我國仍然是一個典型的二元結構社會。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歷了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鎮化進程,城市發展波瀾壯闊,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2012年,城鎮人口達到7.1億,城鎮化率基本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國家統計局發布的2015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數據顯示,從城鄉結構看,城鎮常住人口77116萬人,比上年末增加2200萬人,鄉村常住人口60346萬人,減少1520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已經達到56.1%。
目前,我國仍處于快速城鎮化進程中。在我們這樣一個擁有13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實現城鎮化,在人類發展史上沒有先例。城鎮化是我國發展必然要遇到的經濟社會發展過程。加快實現我國城鎮化,將有利于釋放內需的巨大潛力,有利于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于破解城鄉二元結構,有利于促進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而且世界經濟和生態環境也將從中受益。因此,推進城鎮化是我國的一個必然選擇,并且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
一方面要加快推進我國城鎮化進程,另一方面在城鎮化進程中必須統籌城鄉發展,促進城鄉一體化,使城鄉全體人民共享城鎮化的成果。這是現階段我國必須破解的一道難題。為此,我國很多地方都在進行不懈的探索。瓊海市堅持以“不砍樹、不占田、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簡稱“三不一就”)為原則,以打造特色小鎮、建設農業公園、實現公共服務均等化和構建旅游綠道聯通化四根柱子為支撐的城鄉一體化推進之路,就是一個有益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