構建城郊鄉鎮生態涵養發展區的路徑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創造性地回答了新形勢下我們要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實現發展的重大問題,是順應時代潮流、厚植發展優勢的戰略抉擇,是關系我國發展全局的一場深刻變革。
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這是2002年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在《2002年中國人類發展報告:讓綠色發展成為一種選擇》中首先提出來的。
伍佑街道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要秉承“綠色發展”主題,著力打造水源涵養功能區、綠色產業集聚區、休閑旅游商務區(RBD),著重圍繞取水口水源保護,以及農示園、龍湖、千年古鎮旅游、生態養老等項目建設和實施,挖掘千年古鎮文化內涵,突出與現代生態文明相匹配,科學編制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把伍佑打造成為大市區綠色發展“RBD”。
圍繞古鎮特色,打造城市樂園。考慮到受大市區規劃限制,伍佑街道應另辟蹊徑,從旅游、服務等第三產業入手,優化完善街道經濟結構體系,建立發展“生態涵養”全新路徑。加快1.4平方公里的集鎮改造步伐,通過產業重整、空間重構、交通重順、設施重布、形象重塑,充分挖掘古鎮文化內涵,放大古鎮歷史效應。同時推進龍湖項目和農示園項目建設,整合聯動臨近資源,發揮1+1+1>3的撬動效應,打造“一鎮、一湖、一園”的休閑旅游格局,再現當年伍佑的繁華,推動伍佑文化休閑旅游產業發展。依托豐富的文化資源和景觀資源,大力引進養老養生設施,培育養老商務產業,打造“慢生活”特色泛旅游產業鏈,著力將伍佑建成市區居民的“休閑樂園”。
圍繞職能轉變,健全工作機制。街道上承政府,是政府的“權力末梢”;下接基層社會、社區,是基層管理的一個基本單位,是“政治力量和社會力量互動的交點”。根據這一特性,要促進形成主體明晰、定位準確的基層工作格局,前提和基礎就是要科學界定既符合客觀實際又適應當前發展需要的街道職能。一是確定由“管理”到“服務”的轉變主線,建立以“考評”促轉變的倒逼機制。順應城市基層治理的發展方向,逐步實現從“管理”到“服務”的職能轉變。在確定變革主線、路徑的基礎上,推動變革的指揮棒就是“考評”倒逼機制。充分尊重居民群眾對公共服務的評價權,擴大考核工作的社會參與度,開展各項社會評議工作,接受群眾監督,倒逼街道“重心下移”,關注社會、服務群眾。二是全面梳理現有行政職權,大力清理調整行政職權。優化權力運行流程,要按照透明、高效、便民原則,制定行政職權運行流程圖,服務社區村居,切實減少工作環節,運用智慧化手段,試點大數據在社區治理中的應用,提高行政職權運行的效能。建立責任清單,明確責任主體,健全問責機制。三是健全工作機制,構建運轉有序的管理體制。在明確職能轉變主線、路徑和機制導向的基礎上,不斷創新街道工作模式與運轉機制,建立人、事、財權相統一的管理體系。不斷強化基層組織建設的核心職能,以機構優化為重點提升組織效能,著眼于強化組織引領,全面加大基層干部隊伍建設力度,完善優化機構設置,創新發揮組織合力,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堅實穩固的基層組織體系,為促進街道職能轉變提供保障和支持。
突出農旅融合,構建生態補償機制。堅持“現代農業抓龍頭”的原則,充分發揮農示園輻射帶動作用,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宗旨,以促進農業轉型升級、農民職業化和農業增效增收為目標,加快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進一步促進高速圈外各村土地流轉和產業結構調整,建立健全生態補償機制,形成獨具效益和自然環境相融合的產業鏈條。注重農旅融合,依托農示園內現有林果、花卉、苗木等特色產業,突出鄉村田園生活,開辟拓展養生、采摘、健身、體驗等鄉村戶外悠佑綠世界“慢生活”休閑旅游項目,促進休閑觀光農業發展。根據市政府在構港取水口西側開挖蓄水庫(100萬立方米,占地約450畝)的規劃要求,重點突出水資源和林地資源的管護,加大通榆河取水口整個生態系統的保護力度,提議市區出臺合理生態補償機制,增強伍佑生態涵養良性發展能力。
城郊鄉鎮構建生態涵養發展區沒有現成的模式,也無固定的路徑,只有堅持產業發展生態化、生態建設產業化、生活方式低碳化,堅持發展速度與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發展內涵與資源、生態、環境相協調,發展要求與現實基礎、客觀規律、群眾意愿相一致,以綠色發展來保障生態涵養區的可持續。
【本文作者為江蘇省鹽城市伍佑街道黨工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