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接重慶實現產業同鏈的對策
當前,營山融入重慶配套發展的方向已定,現在最緊迫的是如何解決產業融入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根據經濟學原理和實踐經驗,發展產業主要是三條途徑:一是“栽培”,即自主培育;二是“移植”,即招商引資;三是“嫁接”,即產業合作。營山必須多措并舉綜合施策,才能實現與重慶產業“共振”的目標。
整合要素資源,夯實產業基礎
營山當前對接重慶一個最根本的問題就是產業“重量級別”懸殊。因此,營山配套重慶發展首先必須提升自身產業基礎。根據經濟發展規律,不發達地區的產業發展首先應注重資源導向,通過擴大優勢資源的開發規模,促進產業化的提升。根據資源稟賦,營山未來必須著力加強土地整理,進一步加快土地流轉,促進農業規模經營,使傳統自然農業轉化為現代規模農業,著力夯實農業產業基礎。必須著力抓好農副產品深加工,并著力加強機械制造、零部件加工等領域創新發展,加強研發,集中力量提升企業增加值,在更廣視野開拓更廣市場,著力夯實工業基礎。總之,必須著力解決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弱、低、散”等問題。要著力促進農業資源集聚、完善工業發展配套體系,全力完成產業化發展初級階段的生產要素積累,努力為產業對接夯實基礎。
高位把握格局,找準發展定位
區域經濟最容易出現的問題是“產業同構,同質競爭”。區縣作為區域經濟的基礎單元,如何根據區域特性找準優勢,選準發展部門和發展模式,在區域經濟中事關生存和發展。營山必須充分發揮后發優勢,著力把握經濟格局,建立和完善“目標清晰、定位準確、科學可行”的總體規劃。根據自身條件,營山未來的發展主要在于三個方面:一是農業產業化,二是工業加工制造,三是生態旅游。依據發展規劃的格局,營山未來必須走農業特色發展、工業錯位發展和生態高位發展的路子。農業方面,必須要著力發展和壯大特色種養主導產業,并通過資金技術內培外引和產品宣傳,努力打響營山品牌;工業方面,要瞄準在產業鏈中的定位,努力承接重慶地區中低端產能,大力發展勞動密集型和知識密集型產業;生態方面,要高位打造生態品質,集中力量打造“拳頭”產品。著力抓好太蓬山國家森林公園、清水湖國家濕地公園等風景區規劃開發工作,提升景區品味、拓展景區鏈條,切實把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
深入精準對接,強化載體建設
要加強政府主導,著力做好“精準”文章。要組織有關部門對營山和重慶各區縣產業發展情況進行梳理,努力查找產業鏈接點,建立產業鏈項目庫、客戶群及聯絡網,為對接找準突破口。深入打造工業產業園,強化對接載體建設,接通企業鏈。工業園區是基于市場機制下和特殊定位安排下的生產要素聚集,加強產業園建設,有利于企業配套加工鏈、資本鏈、合作鏈、培訓鏈和定單鏈的溝通銜接。著力選準和突出打造幾個龍頭企業,通過企業示范效應,積極打造企業集群,切實把工業園區建成配套重慶發展的示范基地。另外,強化工業園區目標導向,加緊掛牌和加快園區中對接重慶的信息中心、研發中心、運輸中心等建設,推動平臺共享。針對工業園探索設立配套重慶發展基金債券,建立新的投融資體制機制,形成資金、信息、技術等要素的多元投入。
科學分析研判,選準定好方略
毛澤東同志講:“政策和策略是黨的生命。”在干事創業實踐中,必須始終重視戰略的選擇和策略的運用。當前,營山對接重慶發展應主要把握好兩個戰略方向:一個是“連橫”,一個是“聯姻”。“連橫”主要是區域戰略,是通過更大視野的遴選,尋找到更適合進行產業合作的經濟單元,從而形成產業共同體。“聯姻”主要是在產業和企業層面,通過戰略協議,積極構建產業梯度轉移、生產模仿和同類產業技術傳感等機制,通過“聯姻”增強原有品牌的市場開拓能力,化競爭對手為命運共同體。要圍繞產業定位,加大主動招商和推介力度,瞄準有實力、有投資意向、有優化戰略布局需求的區縣和公司,進行主動洽談和進攻。要通過科學的分析、超前的研判和靈活的技巧,努力推動合作的實現。
堅持改革創新,積極主動作為
改革創新是經濟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推動產業融入重慶配套發展必須始終堅持改革創新的路子。要切實通過政策、財稅、補貼和融資等方面的引導和扶持,積極促進企業發展;通過完善交通網絡、優化土地資源和強化政策爭取,積極為企業發展夯實基礎;通過加強城市規劃,轉變政府職能,切實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人始終是第一要素。推動產業配套發展必須充分發揮廣大干部群眾的聰明才智。引導和推動廣大干部切實謀發展、抓發展、促發展,充分發揮和增強優秀鄉友對于促進配套發展的作用和力量,注重加強配套發展方面的人才培養和人才引進。通過“智力”驅動,充分發揮融入重慶發展的能動性,始終堅持改革創新、始終積極主動作為,使營山盡快實現“融入重慶排頭兵”的目標。
【本文作者分別為營山縣人民政府縣長, 營山縣人民政府辦公室政策研究股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