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時間:2016年5月10日—2016年6月10日
問卷發放:面向31省、直轄市、自治區共發放網絡問卷4886份,共回收有效問卷4458份,問卷有效回收率91.2%。
樣本構成:受訪者中,男性占56.6%,女性占43.4%;25.6%的受訪者為“90后”,37.7%受訪者為“80后”,23.0%受訪者為“70后”,其他年齡段共占13.7%;日常居住地分布較為均勻,居住地為“直轄市”“省會城市”“地級城市”“縣級城市”的受訪者各占20.0%左右,居住地為“鄉鎮或農村”的受訪者較少,占9.4%。
重要發現:
·我國公眾已經具有較高的政治參與意識。我國公眾政治參與的基本素質較高,而政治參與的渠道有待進一步拓展。
·我國公眾更愿意參加到與切身利益密切相關的公共事務中;具有一定的投票意識,但還受一定的人情因素影響;對于公開競選具有一定的認同度,并已形成較強的邊緣性競選行為。
·網絡成為公眾政治參與的新平臺,近半數受訪者通過網絡進行政治參與,而網絡圍觀現象不容忽視。
·政治效能感是影響我國公眾政治參與的重要因素,其受到性別、教育程度和政治面貌的影響。
古希臘著名思想家亞里士多德曾說,“人天生是一種政治動物,在本性上而非偶然地脫離城邦的人,他要么是一位超人,要么是一位鄙夫”。這一名言形象地指出,參與公共政治生活對人存在的意義,即誰都離不開政治,并且都應參與政治。
我國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路上,正進行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轉型和改革。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制化。十八大后,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嚴肅黨紀國法,政策深得民心,增強了公眾對社會發展的信心,從而使得更多人樂于參與到公眾討論之中,表達自身訴求。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進一步提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以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為根本,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更加注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從各層次各領域擴大公民有序政治參與,充分發揮我國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優越性。
我國公眾的政治參與觀念現狀及基本特征
我國學者對政治參與的一般定義是公民或公民團體試圖影響和推動政治系統決策過程的活動。從該定義可以看出,政治參與是一種自下而上的政治行為,政治參與的目的是影響或改變政府決策,政治參與的主體是公民和公民組成的團體,政治參與的客體是政府決策及與之相關的公共生活。有序的政治參與既是民主政治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政治秩序的有效保障。在以往的關于政治參與的研究中,研究者都將投票和選舉視為經典的政治參與形式,除此之外,我們認為對于公共事務的參與程度也構成了公眾政治參與。因此,本次對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調查包括了三個部分,即公共事務參與、投票意識和選舉意識。
結合我國政治參與的現狀,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編制了政治參與量表,并將公眾對于政治參與量表的回答賦值、求和并轉化為百分制,用以測評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分值在0-100分之間,50分為臨界點,高于50分,則可認為公眾對政治參與意識較強,低于50分則相反。總體調查結果顯示,我國公眾的政治參與得分為57.5分,說明我國公眾已經具有較高的政治參與意識,但還有較大的提升空間。在分別對公眾參與公共事務、投票、選舉意識三方面進行量化分析后得出,公眾對政治參與的意識中等偏上。其中,公共事務參與得分為57.2分,投票意識得分為56.5分,選舉意識的得分為58.8分(見圖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