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不到位。首先是保護開發意識不足,沒有認識到傳統文化的巨大價值,傳統文化長期處于被新文化拋棄的處境,甚至被一些國家占據為自身文化遺產進行開發。其次是對傳統問題保護不利,文化遺產對時代的不適應和對市場的間離感使其難以維持周轉,僅靠政府的幫扶已經難以為繼,有許多正處于瀕臨失傳的窘境。最后是在開發過程中,存在盲目開發、破壞式開發的問題,一些地方政府急切的想利用當地文化資源,但又缺乏文化資源開發的合理路徑和長效機制,造成文化品牌的濫用和文化價值的流失。傳統文化遺產的開發工作一方面可以幫助傳統文化發揮余熱,使其在開發中得到傳承和保護;另一方面傳統文化作為豐厚的文化資源寶庫,能夠為新時期文藝的創作提供素材和靈感。而文化產業的發展,不僅能以契合時代需求的文化產品的形式將傳統文化重新帶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還能以符合國際化傳播的方式將傳統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一部分展示于世界舞臺,這對于塑造國家文化形象、樹立文化自信具有重大的意義。
第七,對外文化貿易水平較低。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外文化貿易無論在市場規模,還是出口產品數量上都還處于起步階段,文化產品的供給以及國際影響力仍然不足。長期以來,文化產品貿易產生的巨額利潤掌握在擁有知識產權和先進技術的國家手中。一方面,文化產業很難走出去使得國家文化形象難以在世界范圍得到有效的傳播,國家文化自信難以樹立;另一方面,缺乏國家文化自信也是文化走出去步履維艱的原因。部分文藝創作者妄自菲薄,為了爭取國際評獎而規避對中國文化的表達或是對自身文化進行非議的行為,以及對外國技術理論的過度依賴的行為,都是面對國際文化競爭對中國文化不自信的表現,這些行為對國家文化自信的樹立都產生了消極的影響。
“十三五”時期文化產業發展的對策建議
加強對文化自信的認識。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自信,是在繼承五千年精神文明的基礎上,結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形成的符合時代發展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要求國家、民族、政黨和民眾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認識的基礎上,能夠理性客觀的評價,并且傳承和發展。文化自信滲透在人民群眾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更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息息相關。文藝創作者要樹立正確的文化價值觀念,勇于發掘民族文化精髓,讓文化融入藝術創作,敢于將民族性的文藝創作置于世界文化競爭的舞臺,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文化消費者要對國產的文化產品有信心,不能因為文化產業暫時發展的滯后而一味的崇洋媚外,全盤否定我國的文化歷史和新時期的文化建設,要正確看待文化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差距,用包容的心態鼓勵文化產業的發展。
重視傳統文化價值的開發。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傳統,是文化產業開發的資源寶庫。傳統文化的開發要和文化產業相互促進,傳統文化為文化產業提供可供開發的文化素材,注入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特性,形成文化品牌和標志;文化產業將先進的運營機制引入傳統文化的生產傳播過程,讓傳統文化在開發中被保護和傳承下去。傳統文化要和文化產業相互融合,尤其是在特色文化產業開發和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更能發揮融合發展的優勢和效果。傳統文化資源的開發還要堅守綠色發展的底線,避免盲目開發、破壞式的開發對于文化產品的品牌塑造產生的消極影響;珍惜文化資源,在開發過程中,要走高端化、精品化的路線,盡可能的提高文化資源的轉化率,將其打造成為具有生命力的、產業鏈價值的核心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