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從中國31個省份的經濟增長情況看,盡管“十二五”時期,各省市如期完成了各自的目標,但由于受國內和國際形勢影響,加上各省份的資源稟賦差異,呈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不同省份的經濟轉型能力體現出不同水平。如在GDP增速方面,直轄市重慶在西部地區異軍突起、貴州通過主打“大數據”牌在欠發達地區展現出特殊轉型路徑,這些都為研究和提高經濟轉型能力提供了規范、科學的樣本。此前,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已對全國31省份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評和排名,得出了一些省份基于人均GDP的經濟轉型能力劃分區間。
根據此前測評結果,廣東省是處于經濟轉型深化期的八個省份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和支持廣東發展。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八大之后第一次到地方考察調研就選擇了廣東。2012年12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廣東時,就廣東省今后工作和發展重點等做出重要示,并提出“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的殷切希望,這是廣東省今后工作的前進方向、行動指南和總目標,并為廣東省未來的發展明確了目標,指明了方向。步入“十二五”中后期,廣東全省上下進一步深入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特別是視察廣東省的重要講話精神,認真貫徹落實和深化“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精神,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地推動科學發展,堅定不移推動廣東各項事業實現新發展。黨的十八大以來,廣東省遵循黨中央的戰略指引,科學謀劃,扎實工作,在推動廣東實現“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總目標的進程中邁出新步伐,不斷取得新成就。
當前,隨著“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和“廣東自貿區”的建立,廣東省按照“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理念,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圍繞“三個定位、兩個率先”目標,以提高發展質量和效益為中心,以全面深化改革為根本動力,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戰略,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著力構建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格局,著力建設綠色生態美麗家園,著力增進民生福祉,確保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邁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
正是基于理論和現實兩方面的相互交叉,促進理論發展與現實演變的相互驗證,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理論為指導,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細分指標,對前期所構建的中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具體修正指標將在后文中說明)。現根據2015年廣東省及21地市統計局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2014年廣東省21地市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廣東省21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各地市乃至廣東省今后促進經濟社會更加穩定和健康的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
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依據與數據的選取
知識存量指數測量
智慧創造知識,知識一旦進入人類經濟活動領域或者在經濟活動中產生時,就已經成為生產和消費的手段和對象,從而具備了資源的意義。知識的存量也因此成為一個階段內組織或經濟系統對知識資源的占有總量。人類通過生活和生產不斷研究世界的本原過程,產生各種形態的知識資源。任何一個經濟系統總會產生一定知識資源,知識存量是不斷積累的歷史過程,具有歷史積累性質,經濟系統中的知識存量總是向著增加的方向發展。知識的積累在經濟增長中的作用已經為經濟學界所認同,新經濟增長理論強調知識的積累對經濟增長的貢獻。
準確地驗證以及評估知識存量對經濟增長的貢獻,最棘手的問題在于如何測度。當前,對于知識存量的測度,基于對不同形態的知識和知識不同側面的認識,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在考慮知識資源的效用方面,對知識存量的測度主要是對知識資源在如何提高產量、質量、品種上發揮的經濟效用,以價格為主要的衡量形式;在考慮知識資源的時效性方面,主要側重對知識投入的時序分布分析、知識存量的折舊和更新等;在考慮知識資源的回報率方面,主要計算知識資源的投入產出比,或用稅收增加量來測度知識資源的附加價值等;在考慮知識資源的產品特征方面,主要計算知識和技術投入在產品上實現的市場價值等;在考慮知識資源的原材料特征方面,主要用受教育程度、知識分子的比例和研發經費投入來衡量國家知識資源的總量等;在考慮知識資源作為控制和管理要素方面,主要以擁有高級經理人才的數量、是否有成功的管理經驗和體系等來衡量企業的管理類知識資源。
本次測評中,結合數據的可得性和可用性,采用了以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研究開發經費占GDP比重兩個分項指標來衡量知識存量。這既考慮到勞動力本身的知識儲備,同時也考慮到研究環節以研發經費投入多少可以間接地衡量可能產生的“知識池”大小。具體的指標構成為(經標準化處理后):
知識存量=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研發經費投入/GDP
其中,在計算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方面,大專以上按人均受教育16年計算;高中(含中專)按人均受教育12年計算;初中按人均受教育9年計算;小學按人均受教育6年計算;文盲人口按人均受教育1年計算。另外,鑒于關于人口受教育年限數據一般只在全國層面的人口普查時才會有系統的統計,因此結合數據可得性,本文以廣東省21地市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中的各受教育階段人口數量等作為計算勞動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基礎數據。因為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時間是2010年,與2014年各地市人口的實際受教育情況難免存在一定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