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外交面臨的挑戰,有的是屬于理念與政策的本質分歧固有的,有的是形勢發展帶來的,有的則是美國對華政策造成的。但從整體看,我國面臨的機遇遠大于挑戰,而且挑戰里面總蘊藏著機遇。
【關鍵詞】中國 外交理論 周邊形勢 【中圖分類號】 D820 【文獻標識碼】A
新中國外交是毛澤東主席主導、周恩來總理配合奠基、創建和發展起來的。后經鄧小平等幾代領導人在新的歷史條件下不斷調整、創新、實踐與發展,逐步形成中國特色的成熟外交理論、系列政策和鮮明風格。隨著綜合國力的提升和國際地位的提高,我國外交的作用和影響越來越廣闊、博大。中國已是世界事務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這種形勢給我國外交帶來巨大的空間與機遇,同時也面臨諸多新挑戰。這里有深層次的根源,也有形勢發展產生的新問題。
中國外交同西方傳統外交的本質性差別
外交根本要旨是維護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外交的基礎是國家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的綜合實力,也就是要倚仗國家的硬實力和軟實力。歷史上,西方列強在外交上長期信奉的是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憑借勢力強行侵占、奴役和掠奪弱小民族和國家。雖然國際上陸續制定了一些法規,對這些強國形成一定的約束。但西方強國并沒有從根本上放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對于國際法采取能用則用、不能用則棄的態度,綜合實力依然是他們外交行為的核心觀念和手段。這方面美國更是突出,美國迄今仍是國內法高于國際法,屢屢引用國內法處理國際問題。
新中國成立以來,結合社會制度、文明傳統、歷史遭遇、信念原則、國家利益以及世情特點,逐漸發展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外交原則、立場和路線。中國提出一系列總體上符合世界人民愿望和維護發展中國家利益的觀念、主張和政策。其中包括:保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尊重各國主權和獨立,各國和平共處,反對干涉他國內政,反對顛覆他國政權;通過和平談判解決國際爭端和熱點問題,反對訴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各國有權決定自己的社會制度和發展模式,反對把自己的制度和模式強加于人;國際關系民主化,各國都有對國際事務的參與權、決策權和話語權,反對一國或幾國壟斷國際事務;促進共同發展,合作共贏,縮小南北差異;尊重各種文明,相互學習和借鑒,反對貶低、歪曲和涂黑任何文明,以及改革國際政治經濟秩序使其朝著更加公平合理方向發展,等等。在這些基本原則基礎上,又進一步形成新世界安全觀、結伴不結盟、對話不對抗、與鄰為善和以鄰為伴的睦鄰友好政策、發展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等新理念和新思維。
中國外交的這些主張與方針,反映世界人民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愿望和要求,而同西方世界長期享有優勢地位和利益的傳統思想、觀念和行為準則有著本質的區別,自然而然遭到他們的抵制和反對。例如中國根據不干涉他國內政的原則,主張外援不附加任何政治條件,就遭到西方國家的一直反對和抵制,因為這種主張影響和妨礙他們通過援助操縱有關國家內政的目的。再如,中國堅持各國有權根據國情選擇自己制度和模式,這自然也難被竭力推行西方模式的國家所接受。中國外交的觀念和主張不符合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利益,遭到他們的各種責難和挑戰。
中國迅猛崛起引起美國等主要發達國家的憂慮
人類進入21世紀后,世界正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一大批新興發展中國家群體性崛起,而傳統發達國家實力相對下滑,世界主要力量對比逐漸縮小。據英國《經濟學家》雜志數據,2005年,“七國集團”(G7)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的65%,而到2014年下降到46.6%。同期,金磚五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經濟比重則由8%上升到22.1%。再看中美兩國,2000年中國的GDP總量只是美國的11.66%,2012年上升到50.68%,2015年已達到63.79%。日本曾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2000年中國的GDP約是日本的25%,而到2015年中國經濟總量已是日本的一倍多。G7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持續減弱,而2008年世界經濟金融危機爆發后,G7各國在如何實現經濟復蘇與增長、消除世界經濟增長障礙等諸多問題上分歧紛呈,難以繼續承擔拉動世界經濟增長和主導世界經濟事務的重任,這一作用已被二十國集團所取代。
這一深刻變化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新興力量的迅速崛起,標志著近500年世界權力結構前所未有的改變,西方主宰的世界政治經濟局面將逐步走向終結。這種形勢使G7為代表的西方世界憂慮忡忡,危機感明顯增大,而自名為世界“領袖”的美國尤其感到強勁沖擊。維護全球霸權一直是美國全球戰略的核心,所依仗的主要是其強大的政治、經濟和軍事力量。冷戰結束后,美國成為世界唯一超級大國,擁有無與倫比的綜合實力,霸氣高漲,宣揚推行單邊主義,為所欲為達十年之久。但經歷“9·11”事件、兩次中東戰爭和金融經濟危機后,軟硬實力都遭挫折。面對不斷上升的新興力量,美國逐漸失去主宰世界的能力。
奧巴馬入住白宮后重點抓了兩大方面,一是大力促進經濟復蘇,一是全面調整全球戰略。戰略調整的中心是從小布什政府的打贏反恐怖戰爭轉向應對新興大國的崛起。在新興大國中,中國是發展成就最突出的國家。基于我國社會、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巨大的綜合體量以及發展前景,美國認定中國已經并將繼續成為美國的主要戰略對手,最有可能首先在亞太地區,進而在全球挑戰美國的國際領導地位。牽制、遏制和防范中國進一步崛起,成為美國主要戰略考慮和目標。2010年,美國正式推出亞太“再平衡”戰略,綜合運用政治、外交、軍事和經濟等各種手段,加大對我國的遏制、防范和擠壓力度。這無疑增大對我國外交的壓力,形成嚴峻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