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東南:“黨建+多產業”模式
背景:隸屬貴州黔東南州的黃平縣位于貴州省東南部,在黔東南州西北部,此前統計,全縣有7個貧困鄉鎮,104個貧困村,7.99萬貧困人口。為確保盡快實現精準脫貧,黃平縣堅持以脫貧攻堅為主線,積極探索黨支部+N“產業黨建”新模式,鋪設脫貧攻堅快車道。
舉措:第一,“黨支部+產業協會+貧困戶”的“跨區產業”黨建扶貧模式,抱團發展促共贏。通過“黨支部+產業協會+貧困戶”運行方式,以種養植專業協會為平臺,采取支部抓協會,協會擴產業,黨員示范引領貧困戶,有效發揮農村黨員“土專家”“小能人”在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采取“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貧困戶土地入股占30%、協會占30%、貧困戶勞務輸出占30%、村集體經濟占10%的3331分配”的抱團取暖方式,實現了貧困戶可以流轉土地得租金、參與勞動得薪金、入股分紅得股金,找到了穩定脫貧的新途徑。
第二,“黨支部+村級創業園”的“返鄉創業產業”黨建扶貧模式,能人示范促帶動。隨著國家惠農政策的深入實施,不斷有外出務工的黨員返鄉創業,但苦于對家鄉發展變化不熟悉,同時還受制于道路、用水、用電、貸款等方面的服務配套不齊,往往收效不佳。針對這一現象,黃平縣各村級黨支部積極主動上門服務,努力為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專業技能的在外務工黨員返鄉創業搭建平臺。
第三,“黨支部+集體領辦產業”的“集體經濟產業”黨建扶貧模式,夯實基層筑堡壘。黃平縣把發展壯大集體經濟作為破解農村發展難題、提升基層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的一項重要任務,不斷解放思想、拓寬發展思路、激活資源要素,積極探索村集體領辦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全縣村級領辦、創辦集體經濟產業22個,村均集體年增收3萬元以上。
第四,“黨支部+電商”的“農村電商產業”黨建模式,強農富民助發展。在“黨支部+電商”工作的推進中,黃平縣突出黨支部的政治引領和牽頭作用,探索形成“黨支部+電商+網點”(服務站、孵化中心、龍頭企業)的形式,充分挖掘基層黨組織在引領農村發展、服務群眾創業方面的正能量,以此推動電商健康快速發展,讓群眾在得實惠的過程中更加堅定“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通過實施“黨支部+電商”,該縣農產品銷售渠道進一步拓寬,有效增加了群眾收入。
第五,“黨支部+農旅”的“農旅產業”黨建扶貧模式,奔康致富鋪新路。在狠抓產業黨建助推發展中,黃平縣不斷強化農旅引領,全力推進舊州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農旅一體化建設,初步形成“一主兩配”(蔬菜—馬鈴署產業為主,草地生態畜牧業養殖—優質牛肉和精品水果—藍莓為輔配套發展)和“一園多區”(即高效示范區、休閑觀光區、科普體驗區、農產品加工及冷凍的物流功能區、生態旅游功能區和生態型新農村建設示范區)的建設布局。
成效:一是黃平縣各級黨支部積極努力為有一定經濟基礎和專業技能的在外務工黨員返鄉創業搭建平臺,全縣返鄉人員共創建黃鱔養殖、藥材種植、燈具加工、釀酒加工等微型企業共365個。
二是黃平縣積極探索村集體領辦產業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全縣村級領辦、創辦集體經濟產業22個,村均集體年增收3萬元以上。
三是自黃平縣被列入阿里巴巴農村淘寶試點縣建設以來,實現了阿里負責人1人,縣級工作人員4人,志愿者5人的“1+4+5”電商人員,開通400公里連通縣城與村落的4條物流路線,打通了農村物流、信息流“最后一公里”,初步形成了“互聯網+黨支部+農業+扶貧+旅游+大健康”工作思路。
四是6家企業入駐現代生態農業示范園區,直接解決300余人的就業問題。
五是借助園區建設的契機,川心堡等三個村黨支部幫助指導成立蔬菜、柑橘、馬鈴署等農民專業合作社8個,吸收150余戶貧困戶加入合作社,預計戶均純收入2萬余元,促進農民收入穩步增加,形成了以黨支部為核心引領“農業+休閑+科普”一體化發展的新模式。
江西贛州:“黨建+三大行動”模式
背景:隸屬江西省贛州市的安遠縣是地處江西省南部的革命老區,2015年安遠縣完成了18個貧困村“脫貧摘帽”任務,2.1萬余貧困人口脫貧(其中1627名殘疾人),貧困發生率降低約6.7個百分點。近年來,安遠縣新龍鄉以“黨建+精準扶貧”工作思路,著力實施黨建+產業扶貧+關愛健康+扶智立志“三大行動”,從經濟脫貧、健康脫貧、精神脫貧“三位一體”助推扶貧攻堅,確保群眾不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路上掉隊,奮力打造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樣板。
舉措:第一,黨建+產業扶貧行動,助推“百千萬”工程。新龍鄉以“強鄉、興產、富民”為目標,按“支部帶頭、黨員示范、合作社鋪路、基地架橋、互助會助力、電商提速”的發展模式,綜合發動黨支部和黨員力量,推動實施“百千萬”工程,即在全鄉扶持100戶以上貧困戶發展光伏產業或享受移民搬遷扶貧政策;在貧困戶中發展1000畝以上百香果或獼猴桃等特色產業;免費為全鄉符合條件的貧困戶贈送10000羽以上蟲草雞或湘西土匪雞種苗。一是由村黨組織牽頭,以產業基地為依托,建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產業示范點,領辦專業合作社,借助以“學習互助、技術互幫、勞力互補、資金共籌、信息互享、土地互換連片”的互助會,助貧困群眾創業無憂。二是村“第一書記”協同村“兩委”、駐村“連心”小分隊制定本村扶貧開發的規劃和年度計劃。三是機關黨員開展政策宣傳到戶、教育培訓到戶、產業扶持到戶、勞務輸轉到戶、技術服務到戶、排憂解難到戶、基礎設施改善到戶“七到戶”活動。四是在農村在職黨員中實施“能人帶動”戰略,建立幫資金、幫技術、幫信息的幫帶共富模式。五是積極引導流動黨員返鄉創業,活化家鄉產業發展。
第二,黨建+關愛健康行動,服務群眾助脫貧。在脫貧攻堅戰中,因病致貧是攻堅的重點、難點之一。新龍鄉一方面針對“看病就醫”問題,集中力量,將全鄉貧困戶數據提供給鄉衛生院,由鄉衛生院牽頭,對轄區內貧困戶提供免費體檢,建立貧困人口個人動態電子健康檔案,根據病情病因,有針對性地開展免費隨訪、指導健康等服務。組建黨員愛心醫療服務隊,定期開展農村貧困人口巡回醫療活動和義診活動,免費為貧困戶檢查身體、診療看病,提供人性化健康服務,并每月定期開展專題健康講座。另一方面,作為贛南采茶戲發源地,新龍鄉充分發揮九龍山采茶文化氛圍濃厚的優勢,在全鄉范圍內推廣采茶健身操,各村搭建采茶戲小舞臺,成立全縣首家鄉(鎮)級采茶戲劇團,免費為各村培訓采茶戲教師隊伍,并且每半月組織一次采茶戲巡演,為村民提供實惠有效的健身平臺。
第三,黨建+扶智立志行動,掃清障礙筑堡壘。針對目前農村存在一些貧困戶不思進取,依賴“等靠要”的現象,新龍鄉將精神脫貧納入扶貧攻堅重點工作,變祠堂為課堂,建立全縣首家扶貧攻堅精神脫貧教育基地,把最美安遠人、贛州好人、江西好人等先進典型事跡作為教育素材,面向貧困戶、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等群眾開放,提供傳統文化、法制文化、孝親敬老文化、感恩文化等方面教育。通過開設鄉村百姓勵志課堂,打破傳統說教模式,講述村民身邊事跡,統一組織專題宣講,拔除思想上、精神上的窮根。該鄉牽頭組建義務宣講團,著重從“五老”人員中篩選,并從縣直單位、政法系統邀請專家作為義務宣講團的特別講師,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及當地相關政策等傳入千家萬戶,保護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困難戶等群眾心理健康。
成效:新龍鄉通過大力推動“三大行動”政策實施,政府的職能價值得以實現,群眾思想素質得以提升,工作生活思路得以開闊,百姓生活得到了實惠,更得到了長遠致富的大平臺,貧困戶不僅走上了經濟脫貧的致富路,還走上了身心脫貧的“致富路”。
一是干群關系更加和諧,為各項扶貧攻堅政策的持續推進保駕護航;二是致富能力得到增強,通過產業扶貧政策的持續推動,貧困戶提升了素質,樹立了勤勞、開放、進取的思想,大大增強了其脫貧致富的意愿和主動性,精神面貌得以改善;三是產業扶貧實現全覆蓋,在“支部帶頭、黨員示范、合作社鋪路、基地架橋、互助會助力、電商提速”模式的推動下,新龍鄉各村“一村一品”“一村多品”的產業特色如火如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