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嘉賓:
中國社會科學院史學理論研究中心研究員于沛
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鄭師渠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楊軍
一個時期以來,以肆意歪曲歷史、抹殺歷史真相為主要特征的歷史虛無主義甚囂塵上、混淆視聽,企圖消解主流意識形態。為了正確認識歷史虛無主義,揭開歷史虛無主義的面紗,我們特邀請有關學者進行學術對話。
歷史虛無主義在當下的學術研究、大眾媒體中有哪些表現?其泛濫會帶來哪些危害?
鄭師渠:歷史虛無主義最初是以學術研究的形態登場的。一些人打著“理性反思”“重新評價”“還原真相”“范式轉換”等幌子,大做翻案文章,試圖“重新改寫歷史”。他們否認近代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否認中國人民反帝反封建斗爭是近代中國歷史的脊梁;歌頌改良,否定革命,尤其是極力否定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對新中國成立后的歷史則不遺余力一味抹黑。他們是非顛倒,吹捧袁世凱之流,貶抑孫中山;為帝國主義涂脂抹粉,向狼牙山五壯士等愛國英烈大潑臟水。繼所謂的學術研究之后,歷史虛無主義滲入大眾傳媒并不斷擴展。一些歷史文學、影視作品,為滿足所謂的劇情需要和吸引眼球,不顧歷史真實而隨意編排杜撰,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已經蕩然無存。這些作品對國人的歷史認知產生了嚴重誤導。這種發端于學術界、經大眾媒體放大后漸次蔓延至社會各領域的歷史虛無主義,一時成了不容輕視的社會思潮。“滅人之國,必先去其史。”究歷史虛無主義之本質,是由否定歷史入手達到否定現實的目的,即否定中國共產黨執政的合法性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發展方向。習近平同志指出:“歷史和現實都表明,一個拋棄了或者背叛了自己歷史文化的民族,不僅不可能發展起來,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場歷史悲劇。”對于歷史虛無主義,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
于沛:歷史虛無主義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一是丑化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歪曲中國人民近代以來170多年的斗爭史。歷史虛無主義污蔑中華民族是“愚昧”“丑陋”、充滿“奴性”的民族;認為中國近代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爭是“狹隘民族主義”,只起到了“破壞”作用,因此應“告別革命”,走全盤西化的道路。二是詆毀中國共產黨90多年的奮斗史,篡改新中國60多年的發展史。歷史虛無主義通常是取其一點不及其余,以所謂“口述”“回憶”“揭秘”“重評”等形式,全面否定我們黨帶領人民取得的偉大歷史成就。三是詆毀領袖人物和革命英雄。不僅對孫中山等歷史偉人抹黑貶損、造謠中傷,還對革命英雄肆意攻擊謾罵。四是“虛無”馬克思主義學說。近年來,歷史虛無主義在遭到批判之后,反誣馬克思主義是“極端的歷史虛無主義”。這不過是英國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舊調在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中的重彈。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社會思潮、政治思潮,盡管表現形式和內容不一,但都有明確的政治指向和政治訴求。歷史虛無主義在學術研究和大眾傳媒中的泛濫,必將消解人們的民族意識、國家認同,消解主流意識形態。
楊軍:作為一種思潮,歷史虛無主義有學術、文藝、輿論等多種表現形態。其中,學術形態是基本形態,主要表現為一部分研究者背離唯物史觀和歷史辯證法,根據一些史料重新解釋、建構中國近代以來的歷史,從而全面解構馬克思主義史學關于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基本結論。在這種形態下,歷史虛無主義提出了自己的核心理論觀點。文藝形態則是在文學、影視等作品中,通過對歷史人物形象的塑造、對歷史事件情節的敘述等,把學術形態下的核心理論觀點以感性的方式呈現出來,以鮮明的傾向性引導受眾。輿論形態則表現為多種形式,比如在大眾傳媒中炒作中國近現代歷史的相關話題,借勢傳播其核心理論觀點;利用各種大眾媒體持續推送支撐其核心理論觀點的信息,包括日記、回憶錄、人物傳記和國外研究成果等。歷史虛無主義思潮以討論歷史問題為主要內容,但實質是政治思潮,目的在于消解當代中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史依據。當前,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的蔓延已經在社會思想領域造成一定影響,不僅導致人們歷史觀和歷史知識的混亂,將“惡搞”“戲說”和“重評”下各種碎片化的“歷史事實”當作歷史真實,而且破壞了當代中國發展所需要的政治認同和價值共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