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美國的戰略利益是廣泛的,不限于狹隘的能源利益。烏克蘭危機爆發后,美國充分利用國際油價的崩潰,增加了對俄羅斯經濟制裁的有效性。由于遭到美歐聯合制裁以及國際油氣價格崩潰的雙重打擊,俄羅斯在這場冷戰后最為激烈的地緣政治博弈中成為最大的失意者。“考慮到俄羅斯幾乎60%的聯邦稅收都來自能源出口,天然氣價格的下降甚至將會引發政治災難。”⑤另一方面,美國作為烏克蘭事件的幕后策劃者,不斷增長的非常規能源產量本身也是打擊俄羅斯經濟命脈的武器,這就放大了美歐對俄經濟制裁的效應,結果使俄羅斯的能源經濟和能源貿易遭受了慘重損失。“俄羅斯已經失去或者正在失去定價權,它的客戶現在能更自由地購買其他供應國的資源,而且它最易開采的天然氣資源已經存量告急。所有這些因素都會持續削弱俄羅斯天然氣的重要性。”⑥美歐俄地緣政治沖突的激化給世界和平與安全蒙上了一層陰影。
美國歷來對俄歐能源合作耿耿于懷,烏克蘭危機為美國離間俄歐能源合作提供了契機,在美國的策動下,歐盟采取新的措施試圖擺脫對俄羅斯能源的依賴,拆散俄歐能源關系將使歐盟擺脫依賴俄羅斯的“能源魔咒”。2015年2月,歐盟正式宣布成立“能源聯盟”,企圖打破俄羅斯天然氣的壟斷地位,恢復自由市場競爭。3月4日,西班牙、法國和葡萄牙三國政府簽署了能源合作計劃的《馬德里聲明》,這是歐盟加快內部能源聯網進程、逐步減少對外部地區能源依賴邁出的重要一步,歐盟能源戰略開始向南轉移。⑦
石油供應重心“西移”使美國重拾能源安全感。美國是世界上“吸油成癮”的國家,過去依靠對波斯灣等重要產油區的軍事控制保障其能源安全,對進口石油的依賴度一直居高不下,2005年美國石油對外依賴度高達66.8%。自卡特政府以來,歷屆政府都把遙不可及的“能源獨立”作為國家能源安全的終極標桿,而現在隨著非常規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利用,美國距此目標似已近在咫尺。2014年美國石油產量出現了有史以來的最高增長(約150萬桶/日)。⑧據BP預測,2030年美國致密油的日產量可達800萬桶,相當于美國石油總產量的40%。頁巖氣平均每年增長4%,2035年在總生產中占四分之三。⑨正是拜“頁巖氣革命”所賜,美國石油對外依賴度逐年下降,2015年已經降到34.5%的相對安全水平。總能源自給率則逐年提高,2013年12月自給率曾創下90%的歷史紀錄。據國際能源機構的報告,美國到2035年將完全實現能源獨立,不再依賴進口石油,并成為能源凈出口國。⑩
同時,全球能源供應重心的西移,意味著美國從西半球獲得了能源安全的新依托。從地緣政治來看,整個西半球是一個封閉的地緣戰略空間,區域外大國很難涉足其間,而美國“超過一半的石油進口來自加拿大、墨西哥、中美洲和南美洲,而且從墨西哥和加拿大的進口幾乎全部通過輸氣管線。因此,西半球的全部石油進口區域要么通過輸氣管線,要么位于美國海軍的嚴密控制之中。”?美國依托西半球充足而安全的能源供應,在國際能源體系中獲得了行動的自由。
歐佩克的集體行動困境加劇全球能源生產過剩。根據歐佩克的生產配額制度,當油價下降、需求不足時,實行減產政策以提高油價。然而,由于歐佩克成員國的經濟利益、石油儲量各不相同,歷來都是增產容易減產難。在此次逆向石油危機中,為了對抗美國石油,歐佩克采取不減產政策。此后油價持續下跌對歐佩克成員國的財政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財政結構的缺陷決定了成員國難以達成一致和有效的減產行動。實際上,各國仍維持或暗中擴大產量以緩解財政緊張。盡管減產是帕累托最優,但在美國石油競爭的情況下,限產政策的前景難料,維持甚至暗中增產反而成為擺在歐佩克面前的唯一可行的選擇。歐佩克的主要經濟動機是實現財富最大化,成員國竭力實現資源收益的最大化。阿赫拉里(Ahrari)認為,歐佩克的價格行為本質上是一種經濟行為,最重要的因素是最大化經濟利益,最小化不利影響,如通貨膨脹、貨幣貶值和經濟衰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