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強應對地緣政治沖突的能力。“一帶一路”不僅覆蓋了世界主要的能源心臟地帶,而且穿越了地緣政治沖突的頻發區域。中國至少面臨四大地緣政治風險或困局:(1)中東、中亞、非洲和拉美等能源資源富余國的政府體制動蕩,有造成短期能源供應中斷的風險;(2)北極成為“最后的晚餐”,中國有可能被排除在北極能源利益之外;(3)霍爾木茲海峽和馬六甲海峽不在中國控制能力范圍之內;(4)中國能源自給的“希望之地”——南海地區的局勢越來越復雜,制約了中國在該地區的大規模投資開發。
理所當然,中國在“一帶一路”沿線擴展能源利益的行為必然引起美日印等地緣政治競爭對手的疑慮和不安。美國的精英人士認為,中國的“一帶一路”戰略最終會形成歐亞聯合,這與美國長期實行的分化歐亞、分而治之的地緣政治戰略相對立,對美國霸權體系具有顛覆性影響。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順利推進,重新整合的歐亞大陸將邊緣化美國,而中國則有能力掌控國際秩序。從能源安全來說,盡管頁巖氣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美國的能源安全感,但美國國內能源產量的增長并不意味著波斯灣地區在美國外交和安全政策中的地位被邊緣化。美國作為世界霸主,其地緣政治利益是全球性的,“如果美國要努力維持其當前的地緣政治地位,則需要做出國際化承諾并且實行與當前形勢相匹配的規劃。因此,對美國而言,能源獨立并不會通向能源經濟自給自足的道路,美國仍將繼續深入、積極地參與世界能源市場活動。”
這說明,中美兩國恐難避免在“一帶一路”沿線區域發生地緣政治沖突。“在任何美國和中國之間的地緣政治爭議中,確保能源供應滿足國家發展需求是關鍵。這些能源需求目前是,將來也會繼續依賴海上航線。”2011年,美國開始不遺余力地推行亞洲再平衡戰略,目前已將大約60%的海空軍力量部署于亞太地區,一方面防范中國的崛起,另一方面可能隨時切斷中國的能源安全生命線??紤]到美國歷來強調能源安全軍事化的保障作用,一方面我國應努力維護和平發展的國際格局,另一方面也要做好軍事斗爭的準備,加快建設能源安全的軍事保障體系,以鋒利性權力維護國家的能源利益與安全。
歸根結底,我國當前面臨的能源安全威脅,既有傳統安全意義上的“修昔底德陷阱”,又有逆向石油危機造成的地緣政治挑戰,還有氣候變化帶來的內生性能源安全風險。能源安全風險的系統性,要求能源安全戰略能夠同時有效地應對外生性能源安全挑戰和內生性能源安全風險。從外生性能源安全來說,既系于和平發展的國際環境,又有賴于軍事保障體系的有效性。從內生性能源安全來說,需要進一步推動能源體制革命。通過科學決策和“看不見的手”的調節作用,將政府和私人投資導向高效率的能源活動,消除巨大的能源外部性,是實現低碳未來能源安全的有效途徑。
(本文系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我國能源安全與‘一帶一路’能源合作研究”以及浙江師范大學非洲研究院非洲研究專項課題“中國在非能源企業面臨的風險挑戰與對策研究”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批準號分別為:15BGJ022、15FZZX01YB)
注釋
①John Deutch, "The good news about gas: The natural gas revolution and its consequences," Foreign Affairs ,Vol.90, No.1,2011, pp.82-93.
②[美]Robert W.Kolb:《天然氣革命:頁巖氣掀起新能源之戰》,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15年,第106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