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美好目標。整體上看,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該統籌發揮個體主體和社會主體兩大構建和發展力量,為逐步實現“自由人聯合體”的 “真正共同體”奠定基礎。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共同發展 可持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D820 【文獻標識碼】A
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一種新文明觀和新型的實踐范例,著眼于增進中國人民與世界人民福祉、維護世界和平與促進共同發展,其重大意義已經超越了一般意義上的共同體類型及其價值要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為人類的未來發展架構一種現實的通道,是以每個人的自由發展為核心的人類共在共處的共同體。整體上看,當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還處于起步階段,要充分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建構要統籌發揮個體主體和社會主體兩大發展力量。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總體上還處于起步階段
人類命運共同體是通向“自由人聯合體”的必經之路和關鍵環節,其構建是階段性和長遠性的統一。整體上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當前還處于起步階段。
本階段的重點任務包括:在理念傳播和理論研究上,要持續深入推進命運共同體理念從誤解走向共鳴,通過共同理念與行為準則約束主體行為,通過媒體等社會力量講好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發展故事。首先要大力倡導“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充分闡發人類社會相互聯系、相互依賴、福禍相伴、唇齒相依、榮辱與共、生死相存的客觀局面,并有針對性地對不良社會思潮作出正面回應,批駁其思想的實質和危害性,促進國際社會共同體的認知與理解,為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宣傳及其構建創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其次,政府機構、非政府組織、媒體等各社會主體和力量通力協作,積極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的正能量,向世界講述中國及其他各國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的發展和合作故事;再次,推進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理論研究,建構合適的“中國話語”,依靠中國道路連接夢想與現實,凸顯中國道路的世界意義。
在構建順序和層級上,把握重點、有序推進,堅持簡單到復雜、低級別向高級別、單一層級到復雜網絡結構、一元中心到互為中心、利益和情感為紐帶,構建彼此合宜的命運共同體。一是以共同利益和需求為紐帶,逐漸形成以沿線國家和周邊地區、次區域地區為主,直至不斷延伸拓展擴大范圍的區域間合作共贏的命運共同體。二是以特殊的記憶和情感基礎為紐帶,以現在面臨共同的發展任務、共同的戰略利益,以有著共同的夢想和共同的追求為基礎,逐步形成攜手共進以發展中國家為主體的國與國、國與區域的命運共同體。三是不斷發展和拓展各領域的命運共同體,經濟、政治、文化、安全、軍事、生態、人文等各領域共同體,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四是重點打造以經濟和安全為發展主導的命運共同體,發展是安全的基礎,安全是發展的條件,以發展固安全,以安全促發展。五是倡導“互為中心”打造國與國、國與區域、區域與區域命運共同體,形成聯帶互動效應。六是正確處理利益共同體、安全共同體、責任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四者的統一關系。命運共同體的生成和形成是具體的、歷史的過程。共同的利益、目標和需要是逐漸形成命運共同體最基本的條件。一般而言,在國際社會中以利益共同體為先導和基礎是構建命運共同體的基本途徑,但利益共同體本身也是一個安全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把握幾者的關系要從行為體之間的歷史、現實和未來整體衡量,著重分析現階段各利益群體經濟關系和利益關系問題,以此調動各方積極性。
在成果落地和示范效應上,盡快形成一批示范性的積極成果,推動周邊命運共同體的形成,為更大區域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夯實基礎。一方面,要積極同聯合國及其相關機構、歐亞經濟共同體等國際和地區組織合作,不斷擴大朋友圈;另一方面,立足亞太,由近及遠,遠近聯動,將傳統友好優勢、地緣毗鄰優勢、經濟互補優勢作為最優先戰略布局,構建周邊命運共同體,打造一批示范性的經濟成果。
統籌發揮個體主體和社會主體兩大構建和發展力量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最終目標,是建立世界范疇的自由人聯合體。現實的個人即個體主體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起點、基本根據和依靠力量。社會主體即個體主體所構成的各類人群共同體,在當前一般以“民族—國家共同體”為核心,以若干社會組織共同體為輔助。人類解放和人的發展有賴于共同體的發展,個體主體和社會主體是辯證統一的。從個體與個體社會環境的關系看,各個層面上社會主體的解放是個體主體解放和發展的基礎和前提,個體主體不能脫離社會主體而存在,個體主體的解放是社會主體解放的保證。個體主體解放和發展程度越徹底,不合理的社會制度和社會關系就越能得到改善,人的本質復歸程度就越徹底,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及其社會關系就越能得到全面展開。
在個體主體層面,要充分發揮人的主體性和積極性,不斷提升個體的獲得感、認知能力與實踐能力,在人文交往中實現民心相通,增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粘性。個人的獲得感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物質層面上,主要依賴于區域聯動發展后的物質成果共享,包括互聯互通的基礎設施使用、生活質量提升和生命周期的延長;精神層面上,主要是人的幸福感的提升,除了有賴于物質文化需求的滿足外,還有賴于尊重友善的人際交往;能力提升層面上,有賴于專項人才的培養,主要是依靠教育、培訓等方式,培養語言類、技能類、媒體類的專項人才;人文交往層面上,搭建多元化的交流平臺,充分尊重文化差異,不同文明包容互鑒,實現國與國、區域與區域、世界各地人與人之間平等、友好的交流和彼此善意的傳達,實現民心相通。
在社會主體層面,則要重點通過國際關系的變革、世界經濟的發展、人文交流的互動、生態建設的推進,共同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進程。國際關系變革上,首先確保有一個相對和平、穩定、安全的國際發展大環境;其次是以“互信、互利、互助”為大方向,建立“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全球新型發展伙伴關系,通過互聯互通、共建平臺、共訂規則、共享成果來加深各國之間的聯系;最后是建立“普遍安全”的國際社會安全格局,要求國家之間攜手共同消除國際社會持久發展的傳統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世界經濟發展上,逐步解決經濟發展不均衡、資源利用不合理以及未來發展后勁不足等問題,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夯實打牢經濟和物質基礎。一方面要通過推進現有國際、國內的區域聯動發展項目、開發商機、吸引投資,解決經濟發展不均衡的現狀;另一方面要通過統籌國際范圍內的金融、能源、技術等多種資源,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與整合。人文交流互動上,需要國際社會各行為體,如民族國家、民間組織、社會智庫、新聞媒體、跨國企業等,在教育、文化、科技、藝術、媒體等領域協調一致、共同作用。國家是促進人文交流的主導力量,起著決定方向的作用;民間組織是促進社會文化交往的重要力量,發揮著中介和橋梁的功能;新聞媒體是促進人文交流的主要傳播力量,是不可或缺的傳播媒介平臺;大型跨國企業是促進人文交流的重要國際經濟實體,是以經濟發展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力量;社會智庫是人文交流的推動力量之一,為人文交流提供某些基礎性數據和依據。生態建設層面上,要求在世界范圍內簽訂環境協議、建立生態大數據,各國共同治理、共同解決現有生態危機,促進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教育學院)
【參考文獻】
①胡偉:《“一帶一路”:打造中國與世界命運共同體》,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譚峰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