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新一輪東北振興遭遇困境。如要破困前行,必須按照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全國兩會的最新指示,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進行創新思考。實現新一輪東北振興,應破舊體制、優化結構、創新國企,留住人才、改善環境、擴大開放。
【關鍵詞】東北振興 工業基地 人才 【中圖分類號】F427 【文獻標識碼】A
2003年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振興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東北經歷了經濟快速增長的“黃金十年”。2016年4月以來,中共中央、國務院相繼出臺了《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等政策文件,東北三省新一輪振興戰略正式開啟。2017年3月,在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期間,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發展,推進干部作風轉變,深入實施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全面做好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各項工作。”新常態下深入實施新一輪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應創新思考幾個關鍵問題。
認清“黃金十年”的真相和新常態下的新困境
第一,認清“黃金十年”的真相。2003至2013年間東北三省多年經濟增長水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超出這時間段以外任何時期的經濟增長。因此,這十年被認為是東北地區的“黃金十年”。
首先,看到政策作用。這十年間,國家針對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特有困難出臺了許多幫扶政策,包括減輕債務負擔、更新技術設備、資源開發轉型等,分批確定69個資源枯竭型城市,給予財政支持,進行轉型試點,落實了老舊工業區、工礦區、沉陷區等一批治理項目,改善了東北城市環境并促進了城市規劃和企業改造。扶植特色優勢產業,大大提升了裝備制造業、軌道交通業、綠色食品加工業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
其次,查找市場原因。外部市場環境及自身產業結構特點,也是必須考察的因素。當時,我國正值新一輪重化工的工業化加速階段,吃穿住行等消費結構升級,強有力地帶動了鋼鐵、材料、能源等行業的發展,東北“黃金十年”恰好處于這一階段的國家發展環境中。
最后,撥開數字迷霧。從2011至2014年,遼寧省管轄個別市、縣的財政數據不真實,存在造假的問題,這是“官出數字、數字出官”錯誤考核標準導致的。然而對比近十年東北三省財政收入,不難發現東北三省同病相憐,財政數據存在問題。據某些地方人士反映,經濟數據造假更多還是地方官員政績觀的問題,錯誤的政績觀,給經濟數據造假提供驅動力,“GDP論英雄”的績效標準應該重新審視。綜上所述,“黃金十年”里,東北地區的體制機制問題并未根本觸及。
第二,認清新常態下的新困境。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考察河南期間,第一次提及“新常態”一詞。這是一種趨勢性、不可逆的經濟、社會發展狀態。從此中國經濟進入一個區別于過去三十多年高速增長時期的新階段。
進入新常態,東北三省又面臨新的困境。近年來,東北三省的經濟振興效果不夠理想。東北三省經濟增速不僅沒有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工業、投資、財政等領域也出現下滑趨勢;生育率偏低,少子老齡化嚴重。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全國平均人口出生率1.18,而遼寧省的人口出生率為0.74,最高的吉林省僅為0.76。可見東北三省仍沒有走出“經濟衰退—人口外流”的惡性循環。
產業結構不合理、供需關系失衡是東北地區轉型發展的重大制約。遼寧省出現結構性經濟增長減速,主要由于服務業占比上升、工業占比下降的比例失調引起;黑龍江省能源產業占工業比重高達73%,因此,近年來能源產業發展衰退嚴重影響其經濟狀況;吉林省2015年的數據顯示,第二產業占比51.4%、第三產業占比37.4% ,長期以來經濟增長嚴重依賴第二產業尤其是汽車產業的發展狀況。
體制僵化,改革滯后,創新不足。政治環境中官僚風氣長期盛行,政治體制僵化;國有企業習慣于國家政策支持,缺乏改革動力,體制性和結構性矛盾日益突顯,設備更新和技術創新滯后,國企競爭力不足,東北地區傳統優勢產業競爭力逐步下降;東北三省長期存在人才大量外流現象,不僅流向一線城市,甚至流向西部地區。2014年,東北三省工業企業研發經費總額僅稍高于廣東和江蘇的1/3;東北高校及科研院所的成果中約七到八成在東北以外轉化。
東北三省自然環境有所破壞。經濟發展過程中,東北三省由于過度開發利用資源,忽略了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造成土地荒漠化、濕地面積銳減、珍稀資源遭到破壞、煙煤型等大氣污染和霧霾問題嚴重,不僅影響生態環境,更加影響東北的營商環境。
深化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的建議
第一,軟硬環境一起抓,重人才,興科技,擴大開放。打造“陽光軟環境”,首先,要建立良好的政治環境。抓作風建設,打造風清氣正的政治生態。要實現東北真正振興,就必須有政通人和、安定有序、干干凈凈的政治生態。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嚴肅黨內政治生活,深入整治選人用人不正風氣,堅持正確用人導向,真正把忠誠于黨和人民事業、做人堂堂正正、干事干干凈凈的干部選拔出來,形成風清氣正的良好政治生態。”
其次,建立優質經濟環境和營商環境。當前,東北三省無一不在提升營商環境,以吸引更多資金和人才流入。可以借鑒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各地區在優化營商環境方面的有益經驗,關鍵是必須按照中央深化改革的要求,大力推進各級政府的“放、管、服”,逐步形成“三個清單”的管理新模式。真正建成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樹立“人才興則東北興”的核心理念,把握人才,重視科技。在物質和感情上,雙管齊下吸引國內外優秀人才。還要出臺明確的幫扶政策鼓勵大學生留在東北創業就業,投身于新一輪東北振興事業。
努力彌補對外開放地理劣勢。對外借國家“一帶一路”建設契機,積極建設中蒙俄經濟走廊,大力發展與地理臨近國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對內趁北京功能疏解和產業外遷的良機,根據地緣關系配對,結成兄弟幫扶城市,可以承接到京津產業及先進科技成果。
打造“綠色硬環境”。正確處理東北老工業振興與生態環境的協調發展。增強公民環保理念,積極響應國家政策,提高政府監管力度,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倡導可持續發展,把保護環境工作放在首要位置,進行科學規劃和管理,調整耗能大、污染多的產業結構,取締落后的生產工藝和設備,堅決打擊不符合排放標準的企業。
第二,破體制惡疾,加速產業升級,堅守國企改革。當前,東北地區發展遇到的突出矛盾和嚴峻挑戰,深層次根源仍然是體制問題。要進一步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系,解決好政府直接配置資源,管得過多過細及職能錯位、越位、缺位、不到位等問題,在深入推進商事制度改革、破除傳統機制上下功夫。
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遼寧代表團審議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遼寧振興必由之路。”因此,產業結構調整應與時俱進。關鍵是抓產業轉型升級,以有持續競爭力的工業體系為支撐。打造傳統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并存、傳統服務業和新生服務業關聯促進、工業化和信息化緊密融合的新結構格局。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龍頭”力量,東北的國有企業必須高調大膽發揮振興作用。不是把國有企業搞少搞沒,而是把國有企業做大做強,通過深化改革,激發國有企業的活力,使國企爭當創新驅動發展先行軍。
(作者單位:遼寧大學商學院)
【參考文獻】
①姜巍、張菀航:《東北振興:“三年滾動方案”能否“四兩撥千斤”?》,《中國發展觀察》,2016年第17期。
②《東北振興靠人才“大雁北歸”需破除體制頑疾》,央廣網,2016年11月27日。
③《東北三省經濟分化態勢明顯 產業結構調整需精準施策》,《人民日報》,2016年10月9日。
④《李克強:東北要痛下決心優化營商環境》,《新京報》,2016年10月19日。
⑤王輝:《東北振興:正是臥薪嘗膽時》,《中國經濟時報》,2016年11月23日。
⑥陳耀:《新一輪東北振興戰略要思考的幾個關鍵問題》,《經濟從橫》,2017年第1期。
責編/肖晗題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