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空間布局不合理、鄉村生態環境嚴峻等問題突出。對此,應樹立以綠色基礎設施體系為支撐的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永續發展的理念。為實現永續發展目標,應完善“全景產業鏈”,強化鄉村綠色基礎設施載體與支撐功能,加強鄉村產業規劃的政策引導作用,建立鄉村產業經濟的扶持與保障機制。
【關鍵詞】綠色基礎設施 產業經濟 永續發展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大城市邊緣區鄉村作為連接大城市與郊區的重要樞紐,承擔著大城市糧食生產和供給、消費與經濟發展等多項重要職能,同時,粗放式開發建設引發的生態問題突出。2016年國務院發布了《“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空間的優化轉型要以發展綠色、低碳、可持續的循環經濟為主,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形成環境友好型的產業空間布局。
綠色基礎設施體系支撐下的鄉村產業經濟發展思路
當前生態環境危機成為制約我國產業經濟發展的關鍵問題,特別是大城市邊緣區的鄉村周邊,已成為環境污染的重災區。一方面,大量農田、林地遭到無序開發,生態保護區破碎化凸顯;另一方面,縱橫交錯的交通路網與循環土地的增多,進一步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碎程度。同時,大城市邊緣區鄉村往往聚集著大量能源、化工產業等,這些高污染、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帶來的結構性矛盾不斷加劇。鄉村產業間低效的惡性競爭增多,產業空間亟待轉型。對此,未來應著重建設綠色基礎設施體系支撐下的鄉村產業經濟。
綠色基礎設施(Green Infrastructure)的建設起源于美國,是生態環境保護與生態基礎設施建設的主要策略與實施途徑,承擔著國家自然生命支撐系統功能,包括作為綠色功能策源地的中心控制區、承擔系統整合紐帶的連接通道和保障不同層級綠色空間的場地。鄉村綠色基礎設施由鄉村內部與周邊的大型生態保護區域、大型公共土地、農地、鄉村開放空間及循環土地、連接網絡中心的生態連接廊道、野生動物通道與分割農田的綠帶、鄉村小型綠地空間、農村居民點游園等小型場地構成。鄉村綠色基礎設施能保護鄉村重要的棲息地、保護鄉土生物多樣性;幫助維護林地、農田等生產性土地,發揮其自然系統彈性功能,節約大量人工設施成本;提供戶外游賞機會,拉動經濟增長,調和“保護”與“開發”的矛盾。
近年來,鄉村產業經濟發展導致鄉村生態環境危機的現實表明,綠色基礎設施與鄉村產業經濟之間具有“共榮互惠”的關系。健康優美的綠色生態基礎設施是創建新型產業、發展村落旅游、帶動鄉村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相反,單一的產業功能結構和較強的農業、重工業依賴性,會激發鄉村綠色基礎設施的不穩定性、脆弱性,制約鄉村產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因此,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的永續發展,需要重視鄉村的綠色基礎設施建設,通過劃定保護開發的優先級,合理發展鄉村產業經濟,達到“共榮互惠”的目標。
樹立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的永續發展理念
積極發揮鄉村產業經濟的生態、地域與文化優勢。要實現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的永續發展,應積極借鑒鄉村本土資源特點,積極發揮生態、地域與文化優勢,開展鄉村產業經濟的優化重組。鄉村產業經濟空間布局要考慮地域條件,在不破壞“藏風聚氣、負陰抱陽”的鄉村聚落風水的前提下,善用、巧用鄉村地貌環境,發展鄉村特色休閑產業。鄉土文化是村民對農村生活、社會、歷史的基本認同,也是鄉土集體記憶的重要組成部分。鄉村產業經濟的發展要注意保護與傳承自成一體的農田山水、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景觀、博大精深的鄉村信仰習俗,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活方式。
創建鄉村產業經濟的“山水田園式”空間布局。自古以來,鄉村是和自然聯系最密切的區域,擁有儲量豐沛的山水田園資源,形成“師法自然”的山水文化,折射出“天人合一”的東方哲學與生態思想。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的農業產業區作為主要產業經濟類型,依據山水地貌特點可適度集中、部分分散在村落自然環境中,與當地鄉土文化景觀有機融合;非農產業區應集中布置、統一調配,便于資源管理、“廢水、廢氣、廢渣”的處理與產業經濟的基礎設施建設。
搭建鄉村產業經濟的生態網絡營銷模式。借助信息化與互聯網技術,搭建鄉村產業經濟的多角度、多層次的立體網絡化組合營銷模式,主要包括:一是資源配置網絡化組合,將區域范圍內的特色資源進行優化整合,發揮區域性戰略主導優勢,各層級鄉鎮間的鄉村產業經濟資源互補,發揮各地的輻射帶動功能。二是交通網絡組合模式,發達的鄉鎮交通體系與互聯網時代的網絡營銷模式進行組合優化,提高鄉村產業經濟的空間連續性與完整性。三是生態網絡化組合,發揮鄉村產業經濟的特色產業與生態環境優勢,實施特色產業集群發展,創立“多中心廊道化”的鄉村產業經濟生態網絡模式。
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的永續發展策略
完善第一、二、三產業的“全景產業鏈”。傳統的產業鏈是整合上、下游產業經濟資源,包括企業鏈、價值鏈、供需鏈、空間鏈,降低產業經濟運營成本,提高產業經濟的運營效率。“全景產業鏈”是指生態文明背景下的綠色產業經濟運營模式,用標準化生產、生態循環經濟技術、線上消費、線下觀光等綠色產業經濟運營手段,為消費者提供“全景式”的特色產品服務。通過整合與完善三大產業的優勢資源,建立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的綠色“全景產業鏈”體系,提高鄉村產業的生態、文化與社會效益,最終增進鄉村產業經濟收益。
強化鄉村綠色基礎設施載體與支撐功能。《“十三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中強調,建設環境友好型的鄉村產業經濟結構、保持并提高生態產品的供給能力,增加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鄉村綠色基礎設施是保護與改善鄉村生態環境、優化產業經濟空間結構的重要支撐載體,應保護鄉村自然生態與文化遺產的原真性與完整性;確定核心生態保護區,嚴禁建設開發;適度開發農業主產區,積極發展有機農業,保障農副產品與環境安全;對劃定的重點產業經濟開發區,實施集約化、低碳化、可持續的鄉村產業經濟發展格局。
加強鄉村產業規劃的政策引導作用。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的空間布局與結構整合,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鄉村產業規劃與區域規劃,進一步提高鄉村產業規劃的科學性與系統性,將區域規劃、鄉村產業規劃、鄉村綠色基礎設施規劃統籌考慮,推動“多規合一”,合理規劃鄉村產業經濟的類型、規模與空間布局。同時,制定公眾參與的鄉村產業規劃的實施方案,認真聽取民眾意見,加強鄉村產業規劃的透明度與落地性。
建立鄉村產業經濟的扶持與保障機制。實現大城市邊緣區鄉村產業經濟的永續發展,必須建立在鄉村產業經濟的扶持與保障機制的基礎之上。把綠色發展作為鄉村產業經濟扶持的核心驅動力,增加農業綠色科技創新的扶持力度,推動新能源、低能耗的非農產業經濟整改與創新。重點加強研發鄉村環境污染防治與生態修復技術、鄉村綠色基礎設施評估管理技術、鄉村綠色產業科技創新技術,推動鄉村環境評價標準與相關保障政策的制定。
(作者分別為河北工業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講師;哈爾濱工業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博導)
【注:本文系河北省高等學校社科研究2016年度基金項目“冀中地區大城市邊緣區村莊空間形態的特征、演變及發展趨勢研究”(項目編號:SZ1616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①朱啟臻、趙晨鳴、龔春明等:《留住美麗鄉村——鄉村存在的價值》,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4年。
②劉靜、高靜、張應良:《產業鏈視角下農民合作經濟組織親環境行為研究》,《農村經濟》,2016年第8期。
③陳立群:《全產業鏈理論視角下我國鄉村旅游產業發展路徑》,《農業經濟》,2016年第10期。
責編/陳楠 張寒 美編/于珊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