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股思潮之所以能夠迅速波及全球,是依靠互聯網等全球化的技術工具串聯、動員起來那些過去幾十年中未明顯獲益甚至利益受損的大眾“失語者”,向全球化過程中既得利益精英表達憤怒的情緒,但其本身依舊是全球化的產物。
綜上所述,全球經貿發展格局的重大變革、全球治理結構轉變、政治不確定性因素上升構成了世界經濟新常態的三大重要趨勢。而“一帶一路”在推進過程中,需要妥善應對這三大趨勢可能產生的風險與問題。
“一帶一路”為國際合作注入新增長理念
面對世界經濟新常態的三大趨勢,“一帶一路”以發展導向為理念,提供了一個包容性巨大的發展平臺。當前,“一帶一路”構想正在由規劃落實到實踐層面,以基礎設施建設為紐帶,把快速發展的中國經濟同沿線國家的利益結合起來。
第一,打造高水平的多元國際溝通融合范式。如果說“一帶一路”成為拉動世界經濟增長的火車頭,那么穩健增長的中國經濟就是其強勁的發動機。2016年中國GDP增長6.7%,并且后續增長被很多國際組織看好。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最近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中,在將其他主要經濟體增速預期下調的同時,把中國2017年經濟增速預期大幅上調0.3個百分點至6.5%;聯合國維持2017年中國經濟增速6.5%的預期不變;世界銀行下調2017年全球經濟增速預測0.1個百分點的同時,維持中國經濟增速6.5%的預期不變,而這一數據與2017年中國兩會發布的政府工作報告目標一致,表明國際組織對中國經濟的強勁發展充滿信心。
事實上,中國經濟已成為世界經濟進一步增長的堅強支撐。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年初公布的數據,按照2010年美元不變價格計算,2016年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33.2%,這一數據是美國貢獻率的3倍,日本貢獻率的近20倍,在世界各大經濟體中,對世界經濟復蘇的貢獻排在第一位,可以說,中國是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
在世界經濟新常態的背景下,世界需要一個經濟健康發展的中國,如果中國面臨“硬著陸”,將會發生災難性后果,因為全球經濟已經經不起新一輪的衰退周期。而中國也根據自身發展的經驗和需求,尋求與國際的進一步合作,打造“中國式”的經濟合作范式。
“要想富,先修路。”這是中國改革開放后各地陸續脫貧致富的實踐真理,而“一帶一路”同樣順應這一發展邏輯,與沿線國家達成基礎設施建設的合作意向,尋求雙方發展的共贏之道。
在實踐中,“一帶一路”并非輸出一種秩序,而是尋求合作意向的對接。在規劃中的沿線國家,各國、各地區組織有自身的發展戰略,比如俄羅斯的“歐亞經濟聯盟”、蒙古的“草原之路”、哈薩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歐盟的“容克計劃”等。⑧“一帶一路”順應世界經濟區域一體化的潮流,與沿線國家發展戰略對接,和各地區的發展戰略統籌,提供了一個全局性的“上層建筑”。
具體路徑是通過“六大經濟走廊”打造發展開放型世界經濟:通過基礎設施投資,打造公路、鐵路、海運以及航空等陸海空三位一體的交通網絡,同時更新沿線國家的輸電網絡、通信網絡以及油氣管網,順應世界經濟新常態的趨勢變化,實現更便捷的能源輸送途徑、更高效的物資交換網絡,重構世界經貿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