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產業
2015年年底發布的《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中明確提出,要發展特色產業幫助農村地區脫貧。為此,要制定貧困地區特色產業發展規劃,出臺專項政策,統籌使用涉農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貧困戶因地制宜發展種養業和傳統手工業。實施貧困村“一村一品”產業推進行動,扶持建設一批貧困人口參與度高的特色農業基地。加強貧困地區農民合作社和龍頭企業培育,發揮其對貧困人口的組織和帶動作用,強化其與貧困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支持貧困地區發展農產品加工業,加快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全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加大對貧困地區農產品品牌推介營銷支持力度。依托貧困地區特有的自然人文資源,深入實施鄉村旅游扶貧工程??茖W合理有序開發貧困地區水電、煤炭、油氣等資源,調整完善資源開發收益分配政策。
2016年,農業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國務院扶貧辦等九部門聯合印發了《貧困地區發展特色產業促進精準脫貧指導意見》。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支持貧困縣開展統籌整合使用財政涉農資金試點的意見》,農業部也專門印發了相關的貫徹落實文件,并在一二三產業融合、“一村一品”示范村鎮建設、新型職業農民培訓等文件中明確政策向貧困地區傾斜,初步形成了資金、項目、金融、土地等新的多元政策支持體系并整合向基層傾斜的格局。
對于發展農村特色產業,實現“ 一村一品”,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秦富、張敏等人提出了“一村一品”的主要發展途徑:找準政府角色定位,引領相關生產經營組織自主發展“一村一品”,其中包括規劃引導和模式推廣相結合搭建發展平臺,政策支持與機制創新相結合提供綜合服務;突出農民主體地位,激發農民發展“一村一品”的積極性和創造力,提高農民職業素養、維護農民權益,保障農民決策自主權、強化投入動力;優化外部發展環境,圍繞產業鏈完善“一村一品”社會化服務體系,壯大生產經營主體,建立鏈式服務系,促進專業化生產。
農業部副部長余欣榮表示,產業扶貧是其他扶貧措施取得實效的重要基礎。易地搬遷脫貧、生態保護脫貧、發展教育脫貧等這些扶貧措施能持久見效,歸根到底必須要有產業作為支撐,否則貧困戶增收脫貧就成了“無源之水”。發展產業,尤其是特色產業有利于激發貧困地區和貧困人口的內生動力,提高自我發展能力,變“輸血”為“造血”,從根本上確保脫貧效果持續穩定。
民生工程
堅持以人為本,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保障公民基本權利,提高生活水平,重點關心弱勢群體,采取的一系列積極政策舉措,是民生工程的本質,也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現代版“為人民服務”的具體體現。對于發展相對落后的農村地區,高效推進民生工程建設更是不可或缺的。湘潭大學教授王啟云指出,改善農村民生環境,發展農村民生工程是我國的現實選擇,這主要是由于農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改善農村民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需要;改善農村民生現狀可以緩解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問題,是構建和諧社會的需要;發展農村民生工程,有助于擴大農村地區消費需求,有助于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東北林業大學王越芬教授和商琳對有關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啟示進行了總結,主要得出以下三點:
在政策制定上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把農民利益放在突出地位。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以及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偉大進程中,更是要堅持以人為本,保障農民的各項權益,切實給農民提供均等化的教育、平等的就業機會、良好的居住環境和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促進農民全面發展,做到發展為了農民、發展依靠農民、發展成果由農民共享的良性循環。
把公平正義貫穿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始終。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是黨成立以來不斷追求的目標,是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切實體現,同時也是黨的先進性的基本要求。黨中央在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探索實踐中,始終都堅持以公平和正義為價值取向,解決農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維護農民最根本的利益,以保障農民享有權利上的平等、機會上的均等和分配上的合理,實現農民群眾“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
把統籌兼顧作為解決農村民生問題的根本方法。我國農村生產力落后、全國農村發展水平不平衡,在當前形勢下,解決農村民生問題不僅需要緊迫感,更需要樹立“統籌兼顧”的觀念,從中國農村各地區的實際和廣大農民的根本利益出發,協調好各方的關系,統籌農民物質需求的同時,兼顧農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動農民生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只有統籌兼顧各種人群的不同利益,才能充分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使農村民生得到最大限度的改善,讓農村居民與城市居民共同享受改革開放的發展成果,逐步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
基礎設施
現階段正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而農村地區則是小康社會建設過程中最需要補齊的短板。隨著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不斷加深、完善,美麗鄉村建設發展勢頭良好。但不可否認的是,農村基礎設施依然相對薄弱,仍存在著重建設輕管護、重硬件輕軟件、重眼前輕規劃、重“面子”輕“里子”等問題。特別是農村人口基數大,且仍存在大量貧困人口,亟待脫貧致富。為此,2016年1月發布的中央一號文件《關于落實發展新理念加快農業現代化實現全面小康目標的若干意見》中提出,加快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要把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設施重點放在農村,建好、管好、護好、運營好農村基礎設施,加快推動城鎮公共服務向農村延伸,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和美麗宜居鄉村建設,推進農村勞動力就業創業和農民工市民化,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農業是受自然災害影響較大的行業,我國現代農業的基礎相對薄弱,水利等基礎設施欠賬較多,因此要加快現代農業發展。針對上述問題,中國社科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表示,必須在物質技術裝備、基礎設施方面著力,建立健全現代農業發展的政策支持體系。
2017年2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提出通過構建多元化投融資新格局,健全農村地區基礎設施建設機制等要求,其中主要包括:明確各級政府事權和投入責任,構建事權清晰、權責一致、中央支持、省級統籌、縣級負責的農村基礎設施投入體系;優先保障財政對農業農村的投入,相應支出列入各級財政預算,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國家固定資產投資的重點領域,確保力度不減弱、總量有增加;創新政府投資支持方式,發揮政府投資的引導和撬動作用,鼓勵地方政府和社會資本設立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基金,允許地方政府發行一般債券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支持各地通過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引導社會資本投向農村基礎設施領域;鼓勵農民和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自主籌資籌勞開展村內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強化政策性銀行和開發性金融機構、商業銀行、農業銀行等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支持力度;切實發揮輸配電企業、基礎電信運營企業的主體作用,加大對農村電網改造升級、電信設施建設的投入力度;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個人通過捐資捐物、結對幫扶、包村包項目等形式,支持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運行管護。
家風鄉風
隨著美麗鄉村建設的大力推進,農村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迅速,但仍存在著精神生活空虛、封建迷信活動持續存在、文化資源匱乏、農村勞動力文化素質相對偏低等問題。如何更好地在農村地區推廣優良的家風鄉風是穩固美麗鄉村建設的重點。
中宣部部長劉奇葆在2016年11月28日召開的“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電視電話會議上提出,要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反對鋪張浪費、反對婚喪大操大辦,推動移風易俗,樹立文明鄉風。劉奇葆還指出,要把樹立良好社會風氣作為深化美麗鄉村建設的有效途徑,要聯系農村生產生活實際和農民群眾思想實際,找準工作載體抓手,深化文明素質教育,加強移風易俗宣傳和輿論監督;還要強化制度約束,構建起黨章黨規、法律法規、公共政策、規范守則相互支撐的保障體系,推動形成良好社會風氣。
有專家認為,導致我國現階段農村家風鄉風存在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部分農民的綜合素質不高,這一原因既具有深刻的歷史根源,也是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二是政府對農民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沒有與時俱進,這主要是對農民教育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農村教育體系方法雜亂、農村教育投資不夠等因素引起的。
針對農村地區存在的家風鄉風問題,湖南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鄭自立認為可以從五個方面入手促進農村家風鄉風的更快改善:
第一,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農村經濟發展方式從粗放低水平數量擴張轉向集約、質量效益型增長,不僅有助于農村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為家風鄉風建設提供更好的經濟條件,而且其涉及思想觀念的調整具有移風易俗的作用;第二,提升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這主要在于推進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的內生活力;第三,弘揚農村優秀傳統民俗文化,對農村當地干部群眾加強教育培訓、樹立優秀傳統民俗文化保護意識,對農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人加強保護和培養,大力發展農村民俗文化創意產業,努力完善民俗文化的管理和法制工作;第四,加強農村環境污染綜合治理,農村生態環境與農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緊密相關,其優劣是判斷農村鄉風文明程度高低的重要指標之一,農村環境污染相關法律法規制度還亟需完善;第五,完善農村社會救助保障體系,社會救助是物質幫助和精神幫助行為的總和,對促進社會公平公正、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執筆:李 懿 張盈盈 解軼鵬 制圖:石 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