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 教育學者
距2017屆高校畢業生離校不足一個月,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795萬人,新特征進一步顯現。
一是供給呈現“一增一減”。總量壓力持續增加;但部分地區、部分行業吸納就業能力總體減弱。二是需求呈現“一降一升”。鋼鐵、煤炭、水泥、煤電、鋁業、船舶等行業需求下降;“互聯網+”、信息通訊、人工智能、健康養老等新興產業用人需求明顯上升。三是矛盾呈現“一老一新”。結構性矛盾尚未解決,新情況接連出現。部分地方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和部分專業社會需求不足,部分專業少數民族畢業生、殘疾畢業生、女畢業生等就業困難群體就業壓力加大;少數畢業生“慢就業”、不就業、考研等新情況有增多趨勢。(中國教育報6月9日)
雖然大學畢業生就業顯現出“新特征”,但是基本上都是老問題,即大學畢業生供給與社會需求脫節。根本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需要分析大學生供給與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需求,究竟存在什么問題。
在談論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時,近年來常引起社會關注的是大學生就業難和“用工荒”并存問題——一邊是大學畢業生難找工作,另一邊是不少用人單位面臨“用工荒”。對于這一現象,有人稱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是“偽命題”:只要大學生轉變就業觀念,完全可以找到工作。簡單來說,可以用大學畢業生去填補“用工荒”,既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問題,又解決企業的用工問題。
這只是從“就業數據”上分析問題,確實,我國不少企業,存在很大的用工缺口,但是這些企業所缺的是,不需要多少知識、技能的簡單勞務工,這些工作,大學畢業生當然也可以做,可是,這會讓大學畢業生產生疑問:花三四年時間讀完大學,畢業后做初中畢業生或高中畢業生就能勝任的工作,讀大學還有什么價值?而且,有部分企業在勞務市場連農民工也招不到,是因其薪酬待遇不高、工作環境惡劣,近年來,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是靠職業學校的廉價學生工維持企業生存。
大學畢業生就業難,指的是社會對大學畢業生的有效需求不足。所謂有效需求,就是針對大學畢業生的崗位。從大學畢業生數量看,我國大學畢業生是夠多的,但是,從有高等教育學歷的人口比例看,我國卻遠遠低于美國,2010年,我國有大專以上的人口比例為不到10%,到202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15%(2億大專以上人口,總人數14億),而美國本科及本科以上學歷人口比例為28%。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形勢之所以嚴峻,是因為服務業附加值占GDP的比例只有50%,美國則達到80%,而服務業是吸納大學生就業最多的產業。我國呈現的就業新特征中,體現了服務業不斷發展的趨勢,但很明顯,如何解決傳統制造業對大學生的需求減少,快讀發展服務業,創造更多大學畢業生需求的問題,是接下來我國大學教育和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共同面對的挑戰。
雖然大學畢業生就難形勢嚴峻,但有的用人單位“招工難”則是和用工荒有別的另一方面問題,招工難有一部分屬于“用工荒”問題,但更主要的是用人單位招不到合適的大學畢業生——有很多大學畢業生前去應聘,但用人單位對大學畢業生不滿意。這就是大學人才培養質量、大學畢業生本身的就業競爭能力問題了。在過去10多年間,我國高等教育規模不斷擴大,一些高校為追求規模發展,不斷新增專業,但新增專業卻缺乏特色,導致人才培養同質化、空心化,這些學校、專業的畢業生雖有大學學歷、大學畢業生身份,但能力與素質卻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
因此,提高大學人才培養質量,是解決我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的關鍵所在。一方面,這可提高大學畢業生的能力,讓用人單位能招到適合的人才;另一方面,高素質的大學畢業生進入社會,會促進社會發展,而社會的發展,為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有效崗位需求,我國建設現代服務業,就迫切需要創新人才。創新人才的匱乏,使大學畢業生就業和社會發展難以形成良性循環。
從國家層面,我國已經意識到培養創新人才的重要性,近年來也接連下發文件,要求高校推進創新人才培養改革。但目前看來,由于大學還缺乏辦學自主權,有的高校重視學術研究遠超過重視人才培養,在解決大學畢業生就業難這一問題時,還采取救急思維,抓就業率,要求老師推薦學生等。這只會令大學生就業越來越難,而社會的用工荒、招工難,也會長期存在。落實和擴大學校的辦學自主權,提高學校人才培養質量,重視專業特色,這才是解決大學生就業難的正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