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以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三個指標為核心的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黑龍江省13地市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了測算。經過對不同地市之間經濟轉型能力得分、分項指標得分的比較,對各地市的經濟轉型問題進行了探索性研究。
理論模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
指標體系: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
測評范圍:黑龍江省13地市。
測評方法:相關性分析、功效函數轉換。
數據來源:黑龍江省及13地市統計局官網或統計信息網,主要是《黑龍江統計年鑒2016》、2015年黑龍江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黑龍江省13地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黑龍江省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
主要發現:
·哈爾濱市的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和人均GDP水平在13地市中均排在前兩位,屬于經濟轉型能力較強和人均GDP水平較高的典型地市。為此,進一步總結哈爾濱市的經濟轉型經驗和做法,對于其他地市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七臺河市的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3地市中排名第13,人均GDP水平在13地市中排名第10,屬于經濟轉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靠后的地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由該市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排名均較靠后(分別位列第12、第13)所致。
測評結果:
從亞當•斯密把經濟增長問題作為總題目來進行研究開始,經濟增長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等過去一直被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問題,而經濟增長的質量,如經濟增長的結果、前景等問題直到近期才逐步受到關注。亞諾什•科爾內在《突進與和諧的增長》一書中曾經指出,“翻閱一下關于經濟增長理論的浩瀚文獻,我們發現,到處都在用寬泛的數量指標來描述增長過程,而發展過程的質量方面幾乎完全被忽略了”。在多恩布什與費希爾的《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過程被認為“是生產要素積累和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的結果”。其中,“生產要素的積累”是強調經濟增長的數量,“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包括生產要素的再配置等)”則是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
經濟轉型正是源于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強調和重視,經濟轉型寓于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的經濟增長本質上代表了持續的經濟轉型過程。庫茲涅茨將經濟增長定義為給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能力的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現今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與之相應調整的基礎上。按照庫茲涅茨的理論,經濟轉型能力的要素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變換。這三方面要素的提升,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共同影響了經濟增長,進而反映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能力。
1992年,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中國的GDP經歷了超過10年的高速增長。但從近些年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速仍然無法擺脫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隨著不同要素的產出逐漸步入“穩態”,經濟增速也逐漸“收斂”。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就在于如何適應從經濟高速擴張到增長收斂的轉變,以及在各種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下,仍然能夠保證相應的經濟產出。為了應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推出規模宏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然而,在后危機時代,經濟刺激計劃產生的“副作用”也逐漸開始顯現,諸如金屬、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不足等一系列現象反映了經濟增長動力明顯衰退。甚至有專家指出,“螺旋式下降”成為自2012年以來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的主要特征。對于黑龍江省,其經濟增長所經歷的變動情況也是基本如此。黑龍江省經濟增長速度在1995-2015年間多數年份經濟增速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從2011年起經濟增速出現持續下降趨勢,從中也可以看出近年來黑龍江省經濟轉型的壓力和提高駕馭經濟轉型能力的迫切性(見圖1)。
此外,從中國31個省份的經濟增長情況來看,盡管“十二五”時期,各省市如期完成了各自的目標,但由于受國內和國際形勢影響,加上各省份的資源稟賦差異,呈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不同省份的經濟轉型能力體現出不同水平。如在GDP增速方面,直轄市重慶在西部地區異軍突起、貴州通過主打“大數據”牌在欠發達地區展現出特殊轉型路徑,這些都為研究和提高經濟轉型能力提供了規范、科學的樣本。此前,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已對全國31省份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評和排名,得出了一些省份基于人均GDP的經濟轉型能力劃分區間。
根據此前測評結果,黑龍江省是處于經濟增長提速期的21省份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黑龍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5月調研指導黑龍江工作,提出“希望黑龍江進一步解放思想、真抓實干、開拓創新,在老工業基地振興發展中不斷取得新的成績”的工作要求與殷切期望,明確提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黑龍江省的發展方向和重點任務,為推進黑龍江全面振興提供了科學指南和行動綱領。步入“十三五”時期,黑龍江省堅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著力完善體制機制、推進結構調整、鼓勵創新創業、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變中求新、變中求進、變中突破。既注重傳統動能提升,又努力形成新的發展動能;既注重引入產業投資增量,又激活壯大現有經濟存量,增強供給側市場主體競爭力;既注重引入外部需求,又從供給角度著力提高產品和服務水平;既注重投資對經濟增長和促進區域繁榮的帶動作用,又高度關注消費在經濟增長中越來越大的拉動作用,特別是黑龍江的優勢資源在全國消費增長中的獨特供給能力。
黑龍江省現階段各方面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經濟發展實力顯著增強,結構調整取得積極進展,現代農業邁上新臺階,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改革開放進一步深化,民生持續改善,為“十三五”順利開局和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但是還應該指出,當前黑龍江省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工作中也存在不少問題,結合已有研究和相關報告,歸納如下:經濟發展結構性、資源性、體制性矛盾突出;市場經濟意識不強、市場化程度不高、市場主體活力不足等問題明顯存在;整體發展環境還有待大力優化;等等問題,成為推動轉型發展的障礙和阻力。
正是基于理論和現實兩方面的相互交叉,促進理論發展與現實演變的相互驗證,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理論為指導,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細分指標,對前期所構建的中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具體修正指標將在后文中說明)。現根據2016年黑龍江省及13地市統計局官網、統計信息網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2015年黑龍江省13地市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對黑龍江省13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更主要的是為各地市及黑龍江省今后促進經濟社會更加穩定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