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以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三個指標為核心的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海南省15縣市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算。經過對不同縣市之間經濟轉型能力得分、分項指標得分的比較,對各縣市的經濟轉型問題進行探索性研究。
理論模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
指標體系: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
測評范圍:海南省15縣市。
測評方法:相關性分析、功效函數轉換。
數據來源:海南省及15縣市統計局官網或統計信息網,主要是《海南統計年鑒2016》、海南省及15縣市2015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海南省及15縣市2016年政府工作報告、《海南省2010年人口普查資料》。
主要發現:
·瓊中縣的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5縣市中排名第1,人均GDP水平在15縣市中排名第13,屬于經濟轉型能力較強但人均GDP水平較低的縣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由于該縣知識存量、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靠前(分別位列第1、第3)。
·屯昌縣的經濟轉型能力綜合得分在15縣市中排名第15,人均GDP水平在15地市中排名第14,屬于經濟轉型能力和人均GDP水平排名均較靠后的縣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縣知識存量、勞動生產率、產業結構轉換能力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4、第14、第9)。
測評結果:
從亞當•斯密把經濟增長問題作為總題目來進行研究開始,經濟增長理論發展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其中,經濟增長的動力、源泉等過去一直被主流經濟學家認為是經濟增長的關鍵問題,而經濟增長的質量,如經濟增長的結果、前景等問題直到近期才逐步受到關注。亞諾什•科爾內在《突進與和諧的增長》一書中曾經指出,“翻閱一下關于經濟增長理論的浩瀚文獻,我們發現,到處都在用寬泛的數量指標來描述增長過程,而發展過程的質量方面幾乎完全被忽略了”。在多恩布什與費希爾的《宏觀經濟學》中,經濟增長過程被認為“是生產要素積累和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的結果”。其中,“生產要素的積累”是強調經濟增長的數量,“資源利用的改進或要素生產率增加(包括生產要素的再配置等)”則是強調經濟增長的質量。
經濟轉型正是源于對經濟增長質量的強調和重視,經濟轉型寓于經濟增長的過程之中。從某種意義上講,健康的經濟增長本質上代表了持續的經濟轉型過程。庫茲涅茨將經濟增長定義為給居民提供日益繁多的經濟產品能力的長期上升。這種不斷增長的能力是建立在現今技術,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識與之相應調整的基礎上。按照庫茲涅茨的理論,經濟轉型能力的要素構成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知識存量的增加、勞動生產力的提高以及產業結構的變換。這三方面要素的提升,在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共同影響了經濟增長,進而反映了一個地區乃至一個國家的經濟轉型能力。
1992年,中國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之后,中國的GDP經歷了超過10年的高速增長。但從近些年來看,中國的經濟增速仍然無法擺脫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在經歷過一段時間的高速增長后,隨著不同要素的產出逐漸步入“穩態”,經濟增速也逐漸“收斂”。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就在于如何適應從經濟高速擴張到增長收斂的轉變,以及在各種要素邊際收益遞減的規律下,仍然能夠保證相應的經濟產出。為了應對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中國推出規模宏大的經濟刺激計劃。然而,在后危機時代,經濟刺激計劃產生的“副作用”也逐漸開始顯現,諸如金屬、能源行業產能過剩、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不足等一系列現象反映了經濟增長動力明顯衰退。甚至有專家指出,“螺旋式下降”成為自2012年以來的一段時期內,中國經濟增長呈現出的主要特征。對于海南省,其經濟增長所經歷的變動情況也是基本如此,雖然海南省經濟增長速度在1995-2015年間的部分年份低于全國經濟增速,但從2008年起持續高于全國經濟增速(見圖1)。
此外,從中國31個省份的經濟增長情況來看,盡管“十二五”時期,各省市如期完成了各自的目標,但由于受國內和國際形勢影響,加上各省份的資源稟賦差異,不同省份的經濟轉型能力體現出不同水平,呈現出“幾家歡樂幾家愁”的局面。如在GDP增速方面,直轄市重慶在西部地區異軍突起、貴州通過主打“大數據”牌在欠發達地區展現出特殊轉型路徑,這些都為研究和提高經濟轉型能力提供了規范、科學的樣本。此前,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已對全國31省份經濟轉型能力進行測評和排名,得出了一些省份基于人均GDP的經濟轉型能力劃分區間。
根據此前測評結果,海南省是處于經濟增長提速期的21省份之一,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高度重視和關心支持海南省發展。習近平總書記于2013年4月考察指導海南工作,提出“海南作為全國最大經濟特區,后發優勢多,發展潛力大,要以國際旅游島建設為總抓手,闖出一條跨越式發展路子來,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的工作要求與殷切期望,進一步明確了海南在我國改革開放全局中的獨特地位和作用,為新形勢下海南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科學發展指明了方向,注入了強大動力。“十二五”時期,海南省委、省政府帶領全省各族人民,主動適應、把握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堅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以全面建設國際旅游島為總抓手,扎實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戰勝超強臺風、洪澇、干旱等自然災害,國際旅游島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基本完成“十二五”規劃主要預期目標和任務,科學發展跨上新臺階。
步入“十三五”時期,海南省進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進入實現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目標的沖刺階段,進入全面開啟“一張藍圖干到底”的嶄新階段。海南全省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和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牢固樹立和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加快建設國際旅游島為總抓手,發揮“三大優勢”,改革創新、開拓實干,確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爭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范例,譜寫美麗中國海南篇章,加快建設經濟繁榮、社會文明、生態宜居、人民幸福的美好新海南。
還應該指出,結合已有報告和研究發現,當前海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或短板:海南經濟總量小、底子薄,綜合實力弱,欠發達省情尚未根本改變;產業結構不盡合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尚未全面形成協調發展的格局;生產要素成本高、人才不足等瓶頸制約日益凸顯;一些民生問題還沒有根本解決,教育科技、醫療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仍較滯后,物價水平較高、城鄉居民收入較低;民族地區、中部生態區保護與發展的關系有待進一步統籌;制約發展的體制機制問題依然存在,對外開放、社會管理服務的水平與國際旅游島要求不相適應。今后,需要進一步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轉型發展的動力與活力。
正是基于理論和現實兩方面的相互交叉,促進理論發展與現實演變的相互驗證,人民論壇測評中心以經濟增長和經濟轉型理論為指導,通過進一步完善相關細分指標,對前期所構建的中國經濟轉型能力評價體系進行了修正和完善(具體修正指標將在后文中說明)。現根據2016年海南省及15縣市統計局官網、統計信息網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2015年海南省15縣市的經濟轉型能力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系統性的研究,對海南省15縣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更主要的是為各縣市及海南省今后促進經濟社會更加穩定和健康發展,提供參考和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