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夏季達沃斯于今天(6月27日)在大連開幕。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出席開幕式并致辭。以下為新華網文字實錄全文:
新華社 龐興雷 攝
國務院總理 李克強:尊敬的施瓦布主席,尊敬的各國政府首腦,尊敬的各位貴賓,女士們,先生們:
我首先要代表中國政府對第十一屆夏季達沃斯論壇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
昨天晚上,我和施瓦布先生會面,大家共同回憶10年前在大連出生的夏季達沃斯論壇,如果說那個時候是一個嬰兒的話,現在已經成長,而且是在世界迅速變化的過程當中成長的。
我和施瓦布先生及夫人以及部分嘉賓一起走出會見室,眺望遠景,有一座青山,青山的表面遮了一層薄霧,我們在欣賞這幅圖景的時候就聯想到了當今的世界,這個青山就代表了世界的穩定性,人類的可持續性,人類文明的不可間斷性,而這薄霧可能代表著世界存在不確定性不穩定的因素。
我們召開今天這樣的會議,正是要在變化中用穩定性、用適應人類文明發展前景的創造性,來應對不確定性。
現在世界經濟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繼續發展,特別是新一輪的工業革命催生著新的產業、新的技術、新的業態,人類在過去任何一次工業或技術革命當中,都沒有像今天這樣有更多的機遇,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注意到逆全球化的聲音在抬頭。
當前世界經濟有回暖跡象,但并不穩定。經濟復蘇的動力仍然不足,尤其是結構性的問題更加凸顯,地緣政治的風險還有所上升。但是,我認為正像我們昨天看到那幅圖景一樣,用中國話講,只要我們咬定青山不放松,就能夠用穩定性來戰勝不確定性。當然,我們這個穩定性是在創新和變化當中持續增強。
在今年年初的冬季達沃斯論壇上,習近平主席發表主旨演講,深刻闡述了中國堅定支持經濟全球化,維護自由貿易的主張。本次論壇以“在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為主題,這具有很強的針對性。
縱觀世界歷史,每一次工業革命都推動了社會生產力大躍升、人類文明大進步。這一輪工業革命,是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孕育興起的,其速度、廣度、深度前所未有,也為各國經濟增長帶來了無限的機遇。但是如果舉措不當,那么也會在增長當中帶來包容性不足問題。
換句話說,就是公平性的問題。如果一部分人受益多、另一部分人受益少,而傳統產業和就業受到的沖擊又難以彌補,資本回報和勞動回報差距就會加大。解決這些問題,可以說不僅具有經濟意義,也有社會意義。
推動包容性增長能夠實現比較平衡的發展,反之就會導致部分勞動力和資源閑置,市場潛力難以充分發揮,社會和區域的分化就會凸顯,經濟增長也難以持續。實際上,實現包容性增長,就是增強社會公平性和發展普惠性;實現包容性增長,就是實現可持續增長。
與以往的工業革命相比,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實現包容性增長,具有更大的可能性。因為以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為代表的新一輪工業革命,不僅創造了新的供給和需求,大大拓展了發展空間,也給各方帶來更多平等參與的機會。幾乎每個人都可以借助互聯網,更加便利地創業創新創富。
現在,在中國偏遠山區里的農民,他們的特色農產品也能夠在一兩天之內通過網購、快遞,迅速進入中國的大城市,價格是在當地銷售的若干倍。這個事例表明,如果我們充分地把這些機遇提供給所有人,只要他們有能力而且愿意創造,他們獲得的就是前所未有的機遇,而且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也站在同一起跑線上融通發展,催生了更多的新領軍者。
發展中國家也可以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和后發優勢,這些正在變成現實。我們要做的就是要讓更多的人、企業、國家在新一輪工業革命中實現普惠的發展。
當今時代,推動包容性增長,必須堅定維護經濟全球化。因為經濟全球化極大促進了商品、資本、人員流動,使生產者有了更大的市場,消費者有了更多選擇。中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現在消費者可以從世界各地選擇自己想要的商品,如果沒有全球化,沒有開放,這是不可想象的。而且世界各國也都從中受益。
在全球化面前,無論是發展中國家,還是發達國家,都會遇到這樣那樣的不適應問題。這些問題的根源不在于經濟全球化本身,因為全球化是給所有的人、所有國家提供機遇,但是如果準備不足,適應不夠,那么就可能發生問題。但是我們不能因為走路崴了腳,就怪地不平,不再往前走了。
而是應該更好適應和引導經濟全球化,維護多邊體制權威性和有效性,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同時改革和完善國際經貿規則,以保障各國在國際經濟合作中權利平等、機會平等、規則平等。
現在人們在討論“公平貿易”的問題。事實上,自由貿易作為經濟全球化的基礎,是貿易公平的前提,限制貿易自由就會帶來貿易的不公平,而公平貿易是自由貿易的應有之義,因為貿易不公平就無法持續,至于貿易中出現的問題和爭端,要考慮彼此國情,通過平等協商、互諒互讓,尋求利益契合點和平衡點,尤其是在國際多邊規則下,應一視同仁,不能將單邊規則強加于人,最終實現優勢互補、雙贏多贏。
推動包容性增長,離不開各國自身的努力。各國能否利用好機遇,加快經濟發展,解決好失業、收入差距拉大、貧困等問題,主要還是取決于自身的選擇和行動,這就需要在發展過程中根據自己的國情來打造普惠發展的模式,來提供人人參與的機會,來改革面向未來的教育和培訓,增強勞動者在產業變革中的適應性,以化解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同時加大對弱勢群體的扶持力度,讓發展惠及人人。
講到可持續發展就不能不提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是國際社會的共同責任,中國將信守承諾,說到做到,落實應對氣候變化的措施。雖然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在應對氣候變化當中要付出艱苦卓絕的努力,但這是中國轉變發展方式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