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士們、先生們!
中國是包容性增長的積極實踐者。近年來,在世界經濟低迷的大環境中,中國經濟之所以能保持平穩發展,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包容性不斷增強。我們深入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順應新一輪工業革命大趨勢,抓住全球化潮流不斷地擴大開發,在發展戰略上體現包容,在體制機制上保障包容,在政策舉措上促進包容,走出了一條符合自身國情的包容性增長之路。當然,我們還在探索之中。
我們首先堅持把就業置于發展優先位置,因為就業是包容性增長的根本。沒有比較充分的就業,就談不上包容性增長,增加收入、創造社會財富就成為無本之木。中國有9億多勞動力,每年有1300萬左右大中專畢業生,還有大量農業富余勞動力需要向城鎮轉移。
所以我們把衡量經濟運行狀況的關鍵指標放在就業上,我們提出穩增長主要是為了保就業。我們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來擴大就業,創造就業崗位,而且確保零就業家庭至少有一個人穩定就業。
過去幾年中國城鎮每年新增就業超過1300萬人,城鎮調查失業率保持在5%左右,這四年來新增城鎮就業5000多萬人,所以有與世界經濟論壇相關的國際權威機構,在進行多項經濟指標評估當中,把中國的就業表現列在世界各國的第一位。當然這可能也是因為中國的人口是世界第一,但是我們的確在就業方面做了最大的努力。
對于一個13億多人口的大國來說,能夠保持比較充分的就業,這本身就是包容性增長的主要內容。就業的渠道要開辟,就業的崗位要增加,就必須擴大全社會創業創新的參與度,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是包容性增長的核心要義,也是當代中國創業創新的特征。
近年來,我們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廣泛開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來厚植社會創業創新的沃土,取得的成效超出預期。中國的創業創新,是社會成員廣泛參與的,不僅有科研單位、企業推動的“雙創”,而且有越來越多的普通人參加進來,用中國話講,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自我們提出“雙創”以來,如果從2014年算起,每天新增市場主體4萬家,其中新登記企業1.4萬戶,也就是一年有500萬左右新登記企業。企業的活躍度保持在70%左右。今年5月中國每天新登記企業更是達到1.8萬戶。我們打造開放共享的“雙創”平臺,各類創新主體攜手合作,線上線下良性互動,聚眾智、匯眾力,使創業創新的成本更低、速度更快、效率更高。
前些天,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等機構頒布了2017年全球創新指數排名,中國已經列第22位,比2013年上升13位,居中等收入經濟體之首。我們的創業創新,不僅讓幾乎所有的人都有可能有條件去創造就業的崗位,去發揮自身的能動性,而且它讓人民普遍受益。我們對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比如像電子商務、移動支付、共享單車,都實行包容審慎監管方式,促進了其健康發展。這不僅創造了難以想象的就業崗位,而且便利了群眾生活,在去年城鎮新增就業中,新動能的貢獻率占70%左右。
“雙創”讓更多人改變自身命運有了機會,也拓寬了社會縱向流動渠道。中國的創業創新,還有力地促進了經濟轉型升級。“雙創”推動了新興產業迅速發展,使很多傳統產業煥發生機。我昨天參觀大連的一家80多年歷史的企業,他們發展大量的“雙創”平臺,已經使自己的產品85%以上實現定制化,面對及時變化的市場需求,每一個參與者都可以在這個柔性生產線上發揮他的才智。所以說,“雙創”也改造了傳統的動能。中國的創業創新,因其“眾”而成其快、成其勢、成其強,是實現包容性增長的有效途徑。
我們還不斷提升基本民生保障。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好十幾億人口的溫飽、住房、教育、醫療等基本民生問題很不容易。我們已經建立起了覆蓋全民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義務教育三張保障網。雖然水平不高,但是它覆蓋面很廣。我們還設法改善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條件,著力實施農村脫貧攻堅、城鎮棚戶區改造等重大民生工程。
過去30多年,中國有7億多人口擺脫貧困,目前我們還繼續推進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到2020年要使剩余的4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中國曾經有1億多人生活在城鎮棚戶區,過去8年我們改造了3000多萬套房屋,讓8千多萬居民住上了新樓房,這幾乎相當于一個較大國家的人口總量。中國包容性的增長就是要使人民生活地更好,更有尊嚴,使經濟社會發展更有活力。
我講這么多成績,并不掩蓋中國還存在的問題,面臨的挑戰。我們仍然是一個發展中國家,這是我們時刻記在心中的,我們還有貧困人口和很多低收入的人群,中國要實現現代化,要推進包容性增長,路依然很長。我們還要學習國外的先進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