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網絡媒介文化作為轉型期社會亞文化的濃縮,既孕育著媒介文化運動軌跡的溫床又沖擊著傳統倫理道德的紅線。因此,在剖析媒介文化對傳統倫理道德影響的同時,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為契機,實現媒介文化沖擊下傳統倫理道德的反擊,應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應有之義。
【關鍵字】網絡媒介文化 沖擊 倫理道德 【中圖分類號】G03 【文獻標識碼】A
網絡媒介文化具有虛擬性、多元性和依附性
網絡媒介文化作為社會轉型時期亞文化的重要形態,主要指以現代信息技術為載體,以社會熱點為動態映射的文化總稱。就當前網絡媒介文化的流變而言,主要包含如下網絡媒介文化:首先是通訊媒介文化。所謂通訊媒介文化主要指通過APP客戶端的各種交際軟件傳播個體交際的文化,它占據著媒介文化的半壁江山,同主流媒介文化相比通訊媒介文化是以交際語言和模式為主并不斷外擴的文化形態。其次是動態社會型媒介文化。同通訊媒介文化個性張揚所不同的是,它具有完全的社會性,通常指以傳播媒介為載體傳遞信息追蹤社會熱點的媒介文化形式,一般具有一定的行業規范和運作機制。再者是多元自媒體文化,主要指以傳遞特定信息而形成的類似于網站信息的文化,同其他媒介文化相比,自媒體文化在形式上較為規范、在文化信息反饋方面比較專一。
網絡媒介文化作為新時期社會亞文化的核心包涵著文化范疇的基本要義和屬性,但是作為新興亞文化的支流網絡媒介文化受其載體和傳播主體的影響彰顯著別具一格的獨特屬性,即:虛擬性,同網絡一樣網絡媒介文化具有虛擬性,一方面網絡媒介文化容易造成事實在傳播過程中的失性、失真,特別是媒介文化傳播的虛假性變異。另一方面網絡媒介文化基本上涉及社會所有領域,文化本身的良莠不齊,特別是文化創造者缺乏社會公德意識,虛假信息的傳播屢禁不止。
多元性,網絡媒介文化從自身文化屬性和媒介傳播形式及創造主體方面都存在多元性傾向。其自身包括若干不同載體的文化形態,如:通訊型媒介文化等,而且隨著網絡媒介的不斷更新與發展,網絡媒介文化自身也不斷細化、多元。
依附性,同其他社會亞文化形態相比網絡媒介文化具有鮮明的依附性,它主要依托不同形式的網絡媒介并以媒介信息的凝聚為主,或者說網絡媒介文化依賴性使得自身缺乏獨立存在的基本形態。此外,網絡媒介文化同網絡媒介一樣具有更新周期短的特征,因此從某種程度講網絡媒介文化還具有不穩定性等特征。
網絡媒介文化沖擊社會道德的表現及成因
網絡媒介文化對社會道德的沖擊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網絡媒介文化導致道德主體的人格錯位,網絡環境中任何參與網絡活動的主體都有可能成為網絡文化的創造者和傳播者,但是網絡媒介文化的虛擬性容易造成個體道德主體的錯位,在網絡環境中個體社會活動的無節制性,個體身份的多重化、符號化等導致個體人格的道德分裂,網絡區域中的隨意性也逐漸卷入現實生活,現實與虛擬的對立必然導致道德主體的人格錯位,倫理道德意識的淡化。二是媒介文化的多元性導致道德評判的擱置,網絡媒介文化傳播中往往夾雜著低俗信息,但是愈發炒作的媒介文化呼聲越高,使得媒介文化的評判標準轉而成為網絡點擊率與網絡呼聲。三是傳統倫理道德被蠶食,網絡媒介文化中時常富含對傳統道德的顛覆信息,特別是影響價值觀的事件時有發生,傳統道德在網絡文化沖擊下出現失真、失性,傳統道德的網絡化反而成為邊緣文化。
網絡媒介文化沖擊傳統道德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傳統倫理道德與網絡媒介文化更新周期的矛盾,傳統倫理道德更新步伐難以滿足媒介傳播的需求。二是網絡媒介文化作為新興亞文化體系,缺乏健全的社會準入調控機制,網絡媒介文化容易出現區域性的失控乃至崩盤。三是網絡媒介文化傳播者與創造者缺乏必要的道德素養,導致網絡媒介文化也缺乏道德的土壤。
利用網絡媒介平臺,弘揚傳統道德
首先,以網絡媒介為平臺,弘揚社會正能量。在網絡媒介文化沖擊下傳統倫理道德的反擊不單是媒介信息領域的價值觀考量,而是多元文化機制下的自我洗禮。網絡媒介文化在推動社會主義主流價值塑造的同時也滋生了諸多社會問題,特別是對傳統道德的沖擊。網絡媒介文化沖擊下傳統倫理道德理應以網絡為陣地實現反擊。弘揚社會正能量,一方面要利用網絡媒介平臺,傳播富有時代性的道德楷模,實現倫理道德示范性傳播,使傳統倫理道德在網絡媒介中體現自身的魅力。另一方面傳統倫理道德以網絡媒介為平臺就是要借助媒介的傳播效應,擴大以喜聞樂見小事中倫理道德的藝術性,對網絡媒介文化進行符合當代價值觀指向的價值觀引導,實現社會正能量的良性傳播。
其次,以個案評判為契機,完善網絡媒介文化管理機制。網絡媒介文化對傳統倫理道德的沖擊主要以違背群體性共識的熱點話題入手,提高媒介信息的熱度。要實現傳統倫理道德的反擊一是要注重社會熱點的道德評判,提高傳統倫理道德社會公德評判尺度和認知廣度,緩解“網絡炒作”“網絡追風”等網絡媒介文化引起的個體價值觀迷茫和社會道德機制的淪喪。二是要注重完善網絡管理機制,一方面相關部門對網絡環境的監管不力,網絡平臺中時有摧毀道德觀事件的爆發,事后缺乏專門性的機制調控反而導致事態的擴大,完善網絡管理機制既要注重多維管理機制又要相互監督;另一方面網絡監管機制過于技術化,缺乏道德構建。三是要加強網絡媒介文化傳播者和創造者的道德素養培養,從文化源頭杜絕非主流文化形態的繁衍與傳播。
最后,以文化整合為手段,注重倫理道德的培養。隨著媒介文化的負面效能逐漸顯現,媒介風暴浪潮下傳統道德的評判標準弱化,要實現網絡媒介文化沖擊下傳統倫理道德自我反擊務必要堅持以文化整合為手段,注重倫理道德的培養。第一,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念作為媒介文化批判指標,凈化媒介文化環境,防止網絡惡搞、網絡炒作造成踐踏價值觀的信息擴散。實現網絡媒介文化的良性整合,就是要以文化信仰的價值觀根植為基礎,推動當前網絡媒介文化的整合。第二,網絡媒介文化作為新興亞文化體系有著外在必然性,整合媒介文化還要以文化的基本屬性為基本,實現“文化推手”的道德素養矯正,防止文化整合過程中主流文化的載體變異,反而影響媒介文化的價值觀疏導。第三,網絡媒介沖擊下傳統道德的反擊也要注重倫理道德的培養,一方面網絡媒介文化使得道德主體虛擬化、道德責任的無限缺失,影響價值觀的“頭條”反倒成為年輕群體的嚼頭,社會榮辱觀的倒置呼喚傳統倫理道德的硬性注入,從而反矯正媒介文化熏陶下個體道德迷失。另一方面隨著網絡媒介的迅速更新,網絡垃圾信息充斥著社會生活,法制與行業機制難以細化至顛倒傳統審美的媒介文化,社會需要傳統倫理道德強烈回擊、價值觀洗禮。
(作者單位: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注:本文系遼寧省高校黨建課題“用中華傳統美德涵養黨的道德建設研究”( 項目編號:2016GXDJ-D014)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田兆清:《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中國特色網絡文化建設》,《理論學刊》,2011年第10期。
②王新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傳播實現探究》,《學術論壇》,2012年第1期。
③《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知”與“行”》,《求是》,2012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