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應用修正后的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結合相關的公開統計數據,對河南省18地市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分配公平度分別進行了測算。在此基礎上,計算了18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根據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總體得分和分項得分,提出了今后進一步提升各地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的對策措施。
指標體系: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
測評范圍:河南省18地市。
數據來源:《河南統計年鑒2016》《河南統計年鑒2013》《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6》。
主要發現:
·鄭州:經濟社會公平度在18地市中排名第1,人均GDP水平在18地市中排名第1,屬于經濟社會公平度與人均GDP水平“雙高”且無位差的典型地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排名均靠前(均位列第1),但分配公平度排名較靠后(位列第16)。對于鄭州市,提高勞動報酬在各要素所獲報酬中的比重,努力提高社會民生方面的公共財政支出水平,是其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的重點。
·駐馬店:經濟社會公平度在18地市中排名第16,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6,屬于經濟社會公平度、人均GDP水平“雙低”且無位差的典型地市。比較分析結果顯示,該市分配公平度排名靠前(位列第1),但底線公平度、機會公平度排名均靠后(分別位列第15、第14)。對于駐馬店市,采取積極的就業措施促進更多的人口脫貧,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消費水平差距,以及繼續提高中學教育完成率,均是其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的重點。
測評結果:
“公平”是以“善治”為核心的現代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治理所要實現的重要目標之一,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性決定因素。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中提到“公平”一詞多達20次,充分說明公平在現代治理理論與實踐中的重要意義。習近平總書記在2014年新年賀詞中明確指出,“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4月28日,在慶祝“五一”國際勞動節暨表彰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指出,“在前進的道路上,我們要始終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讓改革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而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公報中,也對“機會公平”“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等有所論述。此前發布的“十三五”規劃綱要則進一步提出“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實際出發,把握發展新特征,加大結構性改革力度,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當前,測度中國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現狀,總結縣域地區在公平發展方面的成功經驗,發現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對于了解和改善中國縣域地區經濟社會公平程度,以及推進整個國家經濟社會更加公平的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這也是我們在過去一段時期一直堅持對縣市經濟社會公平度展開測評的主要初衷。同時,處于省(直轄市、自治區)和縣市(縣級市)之間的地市一級,在區域經濟調控、要素資源配置、產業結構調整、城鄉發展統籌等方面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對其經濟社會公平程度的研究和評價同樣不可忽視、不可或缺。
黨的十八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調研指導河南工作,對河南省今后發展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并提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需要中原更加出彩”的殷切期望,為河南今后在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實施四大國家戰略、推進中原城市群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加快四化同步科學發展以及推進黨的建設等重大問題方面,進一步明確了思路。步入“十三五”時期,河南省積極實施糧食生產核心區、中原經濟區、鄭州航空港經濟綜合實驗區、鄭洛新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四大國家戰略規劃,著力推進先進制造業大省、高成長服務業大省、現代農業大省和網絡經濟強省建設,經濟社會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近幾年,河南省堅持貫徹中央決策部署與立足河南實際相結合,堅定正確政治方向;堅持服務全國大局與推動河南發展相結合,謀大事抓根本打基礎;堅持順應發展趨勢與把握發展階段相結合,求真務實、科學發展;堅持思想引領與制度建設相結合,推進德法雙治;堅持發展偉大事業與推進偉大工程相結合,全面從嚴治黨。河南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位次普遍前移,發展的科學性持續增強,經濟實力大幅提升,發展方式加快轉變,戰略支撐更加堅實,改革開放成效顯著,民主法治不斷加強,黨的建設全面加強,文化建設成果豐碩,人民生活明顯改善,為經濟社會繼續向前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時,也應該指出,當前河南省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一些問題,結合相關研究和報告,這其中包括:從長期看,產業結構不合理,城鎮化水平不高,創新能力較弱,公共服務水平較低,脫貧攻堅任務重,體制機制不夠靈活;從短期看,投資增長后勁不足,部分行業困難加劇,一些國有企業仍未擺脫虧損局面,一些縣城房地產庫存過大,財政收入增長放緩,種糧比較效益下降,風險隱患增多,環境污染問題突出,嚴重霧霾天氣頻發,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與人民期待還有較大差距。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堅持供給結構與需求結構有效匹配、消費升級和有效投資良性互動,持續釋放需求潛力,推動經濟發展行穩致遠;需要積極探索新型城鎮化路子,推動城鄉區域協調發展;需要加快補短板、上水平,優化基本公共服務供給,不斷夯實共享發展的基礎;需要加大民生投入,辦好民生實事,促進公平正義,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
人民論壇測評中心在所構建的以縣市為測度單位的經濟社會公平度測評理論模型基礎上,通過對具體指標進行進一步修正和完善,建立了中國地方經濟社會公平度評價體系。現根據《河南統計年鑒2016》《河南統計年鑒2013》和《中國民政統計年鑒2016》等提供的公開統計數據,對河南省18地市的經濟社會公平度進行了測評、排名、比較和進一步分析。我們寄希望于通過這種系統性的研究,對河南省各地市的主要做法、有效經驗進行探索,并為各地市今后進一步提升經濟社會公平度提供參考和建議。我們也希望借助于測評工作的開展,在促進經濟協調與均衡發展、經濟社會公平度的整體有序提升,以及各地市經濟社會的轉型發展方面發揮一定的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