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世界上約有66%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持續的城市化令土地資源極為緊張,這對城市發展提出了巨大挑戰。在眾多城市發展策略中,緊湊城市(compact city)的發展策略或更有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近日,本報記者就緊湊城市與城市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系采訪了相關學者。
高密度社區有利有弊
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環境學院講師托尼·馬修斯(Tony Matthews)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緊湊城市理論在城市規劃建設中主張以緊湊的城市形態來有效遏制城市無序蔓延,并為人們創造多樣化、充滿活力的城市生活。該理論構想具有以下特點:城市再生、舊區更新、高密度、混合開發、公共交通發達,以及城市發展圍繞交通樞紐展開等。
馬修斯表示,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旨在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平衡,而城市的密度與構造同可持續發展目標息息相關。緊湊城市通常被視為實現城市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形式。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曾在2012年發布報告《緊湊城市政策:比較研究》(Compact City Policies: A Comparative Assessment)。報告顯示,發展緊湊城市將會帶來環境、經濟與社會等方面一系列的好處。在環境方面可以減少資源浪費與二氧化碳排放,節約土地資源,保護生物多樣性;在經濟方面能夠提高基建投資的效率,增加服務與就業的便利程度;在社會領域能夠節約出行成本,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環境、教育與發展學院講師伊恩·梅爾(Ian Mell)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與緊湊城市息息相關的高密度社區的存在有利有弊。高密度社區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社區的組織構造以及人群日益孤立化的狀態。但也由此造成過多人口搶奪有限的社區資源,使得社區運行的維護成本增加,激化社區群體間的矛盾。
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城市未來研究中心學者勞倫斯·特洛伊(Laurence troy)表示,澳大利亞現在非常重視高密度社區的建設,很多人認為這是緊湊城市理念的成功。但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低收入居民將逐漸被迫遠離高級社區,進入外環的郊區生活,遠離中心城區便利的公共交通、服務業與工作機會。這些搬離的低收入群體會在郊區形成高密度生活區,但郊區不便的交通條件和其他不完善的基礎設施將進一步加重低收入群體的生活負擔。
統籌利用自然資源
梅爾表示,緊湊城市理念的提出是為了減少出行、環境污染與資源浪費等問題。他認為,人們應該進一步反思城市如何與環境互動,如何通過一種更為環保、更加可持續的方式實現長遠發展。
城市排水系統的管理是緊湊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關系的重要體現。梅爾認為,當城市中存在大面積不滲水區域時,需要解決超滲雨量與暴雨帶來的積水問題。為解決這一問題,可持續性的城市排水系統、綠色屋頂、綠色墻壁以及更多的綠地應成為城市規劃的重中之重。
盡管緊湊城市囿于土地面積,但仍要努力滿足不同人群對自然環境的需求。在梅爾看來,如果人類失去了與自然交互的機會,就意味著人類不再考慮未來發展。環境保護應貫穿緊湊城市的整個發展過程。對于如何在城市中更好地管理自然資源,政策制定者需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理念,要在考慮當地氣候環境以及為居民提供足夠空間的前提下,統籌規劃、細致安排。只要經過良好的設計與規劃,人們才能充分利用空間滿足自身的發展需求。
中國城市具有自身發展特色
緊湊城市理論是對西方城市郊區蔓延等問題的回應,其研究對象主要集中在美國、歐洲、澳大利亞等國家和地區,對發展中國家的研究涉及較少。隨著發展中國家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等發展中國家開始了對緊湊城市理論的實踐。
梅爾認為,中國的緊湊城市不同于西方城市的郊區蔓延和“邊緣城市”的無效性,中國城市具有自身特殊的發展特色,不能把西方城市規劃理論照搬到中國。中國可以吸收西方城市發展與環境保護的理念,但也要因地制宜,發展符合中國國情的城市規劃理論。
馬修斯表示,中國具有高密度的人居環境特征,這意味著中國緊湊城市的發展將更為迅速。但馬修斯建議,正如所有緊湊城市的發展軌跡一樣,中國的緊湊城市也應從一開始就進行建設,而不是將緊湊模式直接適用于業已形成規模的城市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