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同志“7·26”重要講話精神)
正確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面臨的基本問題,是制定和執行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的根本依據。習近平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干部“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迎接黨的十九大”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發表的重要講話強調,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更準確地把握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斷變化的特點。這表明,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國情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方面,要認識到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另一方面,要認識到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出現了許多新特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只有深入理解和正確把握這兩個方面,才能更好堅持黨的基本路線,在繼續推動經濟發展的同時,更好解決我國社會出現的各種問題,更好實現各項事業全面發展,更好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是著眼于中國實踐的重大理論創新
我國是在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基礎上經由新民主主義進入社會主義的。如何把握我國社會主義所處的歷史階段,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中沒有現成的答案。馬克思認為,從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到實現共產主義社會要經歷三個階段:從資本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時期;共產主義的第一階段(即通稱的社會主義社會);共產主義的第二階段(即通稱的共產主義社會)。至于社會主義社會本身要經歷哪些階段,特別是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后要經歷哪些階段,馬克思沒有也不可能作出具體說明。列寧曾經提出過“初級形式的社會主義”和“發達的社會主義”等概念,但囿于歷史條件,也不可能提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毛澤東同志在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研讀蘇聯政治經濟學教科書時,曾提出過社會主義社會可以區分為“不發達”和“比較發達”兩個階段,但后來他關注的重點發生了轉移,沒有繼續探索下去。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逐步創立并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首次明確提出: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還是處于初級的階段”。黨的十三大召開前夕,鄧小平同志提出:“社會主義本身是共產主義的初級階段,而我們中國又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就是不發達的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明確指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我國從五十年代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基本實現,至少需要上百年時間,都屬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階段,既不同于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尚未奠定的過渡時期,又不同于已經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階段”。黨的十三大報告還揭示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矛盾和根本任務,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黨的十五大報告明確提出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創立和發展,解決了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之后的歷史方位、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等重大問題,與“左”和右的錯誤傾向劃清了界限。這是中國共產黨的重大理論創新,也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和重要組成部分。它既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重大發展,也是對世界社會主義的重大貢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