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標權重的設定方法與結果
在權重系數調節的具體操作上,我們采取有事先提示的專家調研法,即邀請社會保障、宏觀經濟、財政學、公共管理四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各5名,以及8名在重要崗位上任職的黨政干部,讓他們分別給各指標打分,并且明確告知他們要更多地考慮以“善治”為核心的治理理念及天津各區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實際。指標權重的計分方法是:我們列出待賦權重的指標,要求他們對同一層級的指標進行兩兩比較(如果專家認為甲指標比乙指標重要,那么就給甲指標計1分,乙指標不計分)。在這一過程中,一個指標“打敗”其它指標的次數越多,所得的分數就越高。當然,這樣的打分工作是在一、二級指標層面同時展開(在開展下一輪打分工作前,我們都將每個指標在上一輪打分中所得的平均得分告知打分者,以供其參考)。將這樣的打分工作進行五輪后,我們將各指標在每輪中的得分相加,再進行相應調整,就得到了各指標的權重系數(見圖1)。
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為了增強測評結果的科學性和可比性,在對指標數據的選擇和設定過程中,我們采用了此前測評研究中連續應用過的具有單調性和凸性特征的指數功效函數,對五個二級指標數據分別進行了無量綱化和標準化處理。該功效函數的具體形式如下:
該功效函數中,d是量化后的得分,我們將其區間控制在了60-100之間,x是觀測值,也就是各指標數據的實際統計值,xh是滿意值,xs是不允許值。一般來說,對于正向指標(數值越高,反映了“能力”越強),滿意值取指標數據中的最大值,不允許值取其最小值;而對于逆向指標(數值越高,反映了“能力”越差),滿意值則取指標數據中的最小值,不允許值取其最大值。經過功效函數的轉換之后,就可將各區的指標數值全部轉換為60-100之間的得分。結合天津各區發展實際,在我們構建的中國地方治理能力評價體系中,失業人口比例和財政收支平衡能力的觀測值越大,得分越低;其他三個二級指標則相反,觀測值越大,得分越高。
有必要指出的是,依據該功效函數所得出的結果是相對結果,前述五個二級指標數據的最小值和最大值會影響各區治理能力的得分。也就是說,如果改變參與測評的區樣本量,可能會導致數據指標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發生變化,各區治理能力的最終得分也會發生變化。但是,這并不會對各區之間治理能力的排名順序產生影響,也就是原有各區治理能力的先后排序將保持不變。
治理能力與人均GDP水平相關性分析
通過Pearson相關性分析,可得到天津所屬16區治理能力得分與人均GDP二者的相關系數為0.609,并且在0.99的置信區間內顯著。
依據回歸結果可以看出,在治理能力和以人均GDP代表的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存在一定程度的U型關系(見圖2)。而且依據回歸結果,目前天津所屬16區大部分都已經過了“拐點”,即代表已經處于U型曲線的后半段。這一結果說明,多數區治理能力水平與經濟發展之間是內在統一的。因此,對于多數區而言,提升自身的治理能力,一方面對其自身經濟水平的進一步提高很可能具有直接的推動作用;另一方面,其著眼于推進經濟更快更健康地發展,反過來又會帶來治理能力的提升。通過進一步分析,結合各區人均GDP排名與治理能力得分排名兩者之間的位差,主要表現為三種形式:
第一,僅有2個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與治理能力得分排名之間無位差,東麗區人均GDP水平排名與治理能力得分排名均為第4;紅橋區人均GDP水平排名與治理能力得分排名均為第15。
第二,人均GDP水平排名與治理能力得分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小(小于等于3),有10個區。其中,位差為1的區有4個:和平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2,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濱海新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2;寧河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6,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7;南開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2,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3。位差為2的區有4個:津南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8,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0;靜海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9,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1;河西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0,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2;河東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6,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4。位差為3的區有2個:西青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3,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6;河北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3,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16。
第三,人均GDP水平排名與治理能力得分排名之間的位差較大(大于等于4),有4個區。其中,位差為4的區有2個:北辰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5,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9;武清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7,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3。位差為6的區有2個:寶坻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1,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5;薊州區的人均GDP水平排名第14,該區的治理能力得分排名第8。
通過比較兩者之間的位差,可以幫助我們深入探究不同區之間的治理路徑差異,同時也有利于避免推進各區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過程中出現“一刀切”的現象。
測評結果及各區今后提升治理能力的重點路徑
結合各二級指標得分及其權重,我們分別計算了天津所屬16區保障能力、調控能力、財政能力、參與能力四個分項治理能力得分,并依據四個分項治理能力得分由高到低分別對16區進行了排名;再結合四個一級指標的權重,我們進一步計算了16區治理能力的總得分,并依據總得分由高到低對16區進行了排名。通過對各區各級指標得分及排名進行比較,分析各區在治理能力建設方面的突出亮點,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根據各區存在的具體問題,提出其今后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對策建議。
和平區:治理能力綜合得分在16區中排名第1,人均GDP水平在16區中排名第2。比較分析結果顯示,這主要得益于該區具有較高的調控能力、財政能力(均位列第1)。比較分析結果還顯示,該區的保障能力、參與能力排名均相對靠后(分別位列第11、第12)。為此,對于和平區,采取積極的就業措施提升就業率,繼續發展有利于群眾參與治理活動的基層自治組織,是其今后進一步提升治理能力的重點。